為什麼我反對新聞置入性行銷

  • 2012-05-30
  • 作者 / 李子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

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一個民主社會的信任感會被摧毀掉。因為,一旦民主社會的信任感被摧毀掉,人們對公眾事物的關心變得冷漠,這時就是集權主義的興起之時。

 

不過,上面所說的,或許您覺得是神仙的話語,但筆者要強調的是政府標案進行新聞的採購或廣告,根本是種偷懶行為,這會讓公務員或是政府官員覺得事情不用做到滿分,反正,新聞可以用買的,買了新聞就可以粉飾太平,儘管這在政府所發包的標案裡面只是佔一小部分,但是,在媒體的時代的現今卻可能是做有效益的採購。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當朝政府的陰謀手段!”但其實,置入性行銷在前朝的時候就開始使用,而當朝政府只是用多了一點,因此,要歸咎這一個責任,可以說這是兩大政黨的歷史共業。

 

現在的置入性行銷,不僅可以要求要媒體露出,同時還要辦理活動,更精彩的是要並陳民調的佐證,更誇張的是,政府還會跟媒體要求,要將與論的倒向政府的這邊。由此可見,現在新聞置入行銷不單單只是買新聞,更要追加假民調以及議題設定(社論)的配菜。相信看到這邊,就讀新聞系的同學們應該是兵臨崩潰的狀態吧,因為這跟筆者大學時所學習得報導要中立,民調要客觀,社論更是一個報社的報格的新聞學教育完全不同。拜前朝與當朝政府之賜,筆者認為台灣的新聞學教育應該可以全盤改寫,或許甚至可以把新聞系改個名稱,叫做:行銷新聞系。

 

或許可能您會認為:”民調可以作假,社論可以賣?不可能吧??”但筆者可以斬釘截體的向您報告,上述情形絕對可能也是實況,試想一下,當標案載明政府所需的媒體效果是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民眾滿意度,身為一個公司老闆會讓一株九層塔兩百塊的博覽會的民眾滿意度低於百分之五十嗎??任誰都不可能,於是乎老闆變更問卷設計,並將民調數字稍作調整,這樣任誰滿意度就會有百分之五十以上,也可能是民眾平時所看到的民調。緊接著,政府希望不僅是民調,與論也要提升,然而媒體改變與論風向最強而有力的利器是什麼呢?沒錯,就是社論。因此,社論也必須要納入置入性行銷,這也變成民眾常見的新聞。

 

當然,這只是從標案最後的內容來看,如果,從招標過程來看,或許這個事實會跟國庫通黨庫,錢庫通內褲一樣的驚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要是某部會想圖利特定廠商,他就直接註明:要辦兩場研討會,同時,在平面媒體兩家每週露出二十則,網路媒體露出十則,電子媒體露出十則。像這樣的條件,一般公關公司或是廣告公司真的有足夠的資源嗎??沒錯,您或許猜到了,就是國內某某或是那那媒體集團可以得標,因為他們整合了平面,網路,電子,還轉投資會展公司的手段。簡而言之,就是會造成綁標的狀況,也就是您常聽到的”圖利特定媒體”。請試想一下,若是一家媒體手上有五個這種標案,報紙上面的新聞會是怎樣的內容就不言可喻了。

 

您或許會問:”要是這樣,我們看到的新聞不都是假新聞嗎?”筆者只能很遺憾的回答您:”沒錯,我們所看到的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新聞”。然而,很弔詭的是既使如此,民眾還是會很直覺的相信新聞,(這也就是為什麼政府要買新聞的原因,因為,我們相信他是真的),而且新聞不但可以讓事件變的真實,更是一種公眾事務的資訊傳遞管道,但是,當應該要真實的訊息,變得很虛假,甚至到最後只會出現表揚政府的言論時,民眾就再也看不到正反二元併陳的言論,進而對公眾事務訊息抱持懷疑,最後,就不再收看新聞。

 

當長期不再收看新聞之後,民眾對公眾事務更會加冷漠與無視,於是政治人物就更加有恃無恐,國家就很容易變成極端的狀態。單說極端或許稍嫌空泛,舉例而言,希特勒的崛起就是民眾對公眾事務的冷漠,促使少數變成多數代表,集權的納粹便是如此興起。

 

所以,政府置入性行銷,其實真的很恐怖………..

 

乾淨的第四權需要您我持續關注、持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