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養大了「天生買家」

  • 2007-12-10
  • 作者 / 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原文連結

 

雖然和孩子一起電視節目,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互動,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也能提供有別電視節目的價值觀,作為孩子成長的參照。不過,就算有不少好處,但說實話,在台灣陪孩子看電視,有時壓力還挺大的,因為節目裡、節目外會不斷暗示、明示你的孩子:如果想要這個東西,叫「爸爸買給你」。

曾經看過一個節目,表面上在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背書包的方法,但其實大部分鏡頭出現的是書包上的卡通人物,不是要教小朋友如何背書包?怎麼會一直拍著書包呢?道理很簡單,這就是典型的置入性行銷,如何背書並不是節目的重點。

電視對孩子消費及生活影響有多大?其實不難觀察,細心一點的家長都會發現,許多孩子的身上都有個「背後靈」,因為孩子背後書包上的圖案總是和時下最流行的卡通有關。孩子背上這樣的書包當然會覺得很開心,甚至得到同學的讚美,不過,卻也成了「活廣告」,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得想想,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得我們的孩子選擇了這個卡通圖案的書包?

我們的孩子其實成長在「品牌」的世界,而對品牌的認識,絕大部分來自大眾傳媒。鑽研消費主義與家庭經濟的Juliet B. Schor,在其著作的「天生買家:搶救買無止盡的下一代」(天下雜誌出版)中提到的一個實驗可作為註解。美國史丹佛學院曾針對加州聖荷西的小三、小四的學生作了一個為期六個月的實驗,他們發現,和收看電視時數不變的控制組比較起來,收看電視時間較少的實驗組,購買玩具的需求降了70%(頁86)。

其實,以兒童為行銷對象的訊息並不只是在電視裡,越來越多的商品資訊擴及到其它的公共空間和機構(頁112),不僅卡通人物成了「教育」光碟的教學者,兒童頻道也經常和學校合作,將帶孩子到攝影棚裡唱遊、競賽,有時也到學校裡舉辦各式各樣活動,校園裡頓時成了商品展示場。雖然,許多孩子從中獲得資訊及娛樂,學校也可能因此風風光光,但不能不注意的是,孩子也輕易的成為這些商品或頻道的愛用者。

當然,「消費」並不是什麼罪惡的事,只是我們有必要得提醒孩子,在無止盡的消費將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之前,究竟「為何而買」;而家長也許也有必要了解,是什麼樣的目的與力量讓我們的孩子成了「天生買家」(Born to Buy)。

 

(2007.07,媒觀優質節目專刊)

書的資訊: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0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