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新聞媒體失勢了嗎? 從太陽花學運新聞媒體表現談起

  • 2014-12-11
  • 作者 / 林福岳(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如果大家對於今年三月份的太陽花學運記憶猶新,應該對其中的一幕印象深刻,就是學生進入立法院的當晚,會場中豎立著一雙藍白拖鞋夾著一台iPad,就對著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即時播報了學生佔領立法院的現場新聞。

 

從媒體的環境和表現來看,整個學動期間,可以說是網路媒體壓倒傳統媒體的一次新聞戰役。網路新聞報導的機動、即時、豐富、便利、多元管道、易於近用,在這次的新聞競爭當中,優勢展現無遺。傳統媒體─無論是電視、廣播、報紙─都只能瞠乎其後,苦苦追趕。

 

YouTube去年曾經發表調查結果,指出台灣智慧型手機和平板使用者在16到24歲的年輕族群中,黃金時段看YouTube的比例還勝過電視!依照這個趨勢看來,台灣的電視媒體似乎已經不再受閱聽人的青睞了。

   

媒體觀察基金會曾經在學運期間對電視新聞的表現做過調查,發現部份媒體─尤其是有線電視新聞台─並未詳細報導和說明運動的脈絡與訴求,甚至經常扭曲真實情形。這類報導方式只會加深社會對立,並無助社會溝通。大多數電視機前的觀眾無法理解抗議者的訴求與理念,而把他們想像成無知、不理性,或易被煽動。而抗議者也不相信電子媒體,只能自力救濟,透過臉書與推特,凝聚內部共識。因此,由於媒體失職,台灣社會也因資訊鴻溝,形成兩個對立世界。

    

然而,我們就可以據此斷言,傳統媒體已經失勢了嗎?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了嗎?

   

其實,對閱聽人和整體社會來說,我們依然需要傳統媒體。因為傳統媒體有一項網路媒體所不具備的特質,就是「新聞專業」。固然閱聽人可以從網路上得到豐富而多元的資訊,但是卻無法確知這些資訊的來源和正確性。傳統媒體在報導新聞前,所應該做的基本功課就是「查證」,這就是新聞媒體的核心價值,所報導的必須是真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的。反過來說,如果傳統媒體也不在乎這個核心價值,那麼也就失去能夠和網路媒體競爭的最後利器。

   

在反服貿的運動中,如果傳統媒體可以停止「污名化」與「八卦化」的報導框架,還原現場真相、提供正確訊息、平衡報導;並且也能夠監督政府決策過程,詳實報導服貿爭議始末,以及各方意見;甚至深入調查自由貿易對包括勞工、產業、消費者等台灣社會各層面的影響。那麼,傳統新聞媒體還是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