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由時報爭議報導反思網路即時新聞

  • 2015-06-09
  • 作者 / 張春炎(媒體改造學社執行秘書)

自2008年前後,國內各大報紛紛成立新聞網。隨著閱報人口持續下滑、上網人數增長,這些年來線上新聞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發展。透過網路傳播新科技,持續讓更多人用方便、有效的方式來收看品質良好的新聞,原本是值得樂見的報業發展。然而近年來我們看到各大報網路新聞的經營,走向即時新聞的競爭,搶快、重視點閱率的產製邏輯,卻不時也出現「走鐘(台語)」、失控的新聞表現。最近自由時報刊登一則〈中視主播斷層,急挖貧乳主播救火〉報導,引發社會爭議,也引來學者專家質疑,網路即時新聞的產製邏輯,是否讓即時的新聞價值,凌駕於新聞專業所強調的「不造假、不出錯、報導真實」,如果真是如此,那我們很難想像,未來的新聞業如何還能維持公信力?


媒改社秉持長久以來對於媒體環境、新聞報導品質、媒體工作者勞動條件的關懷,提出兩點看法:


1.自由時報此則新聞報導的問題,不是單獨的個案,恐怕是反應了線上即時新聞的產製問題。2013年蘋果日報開啟了即時新聞大戰,各報跟進,為了追求即時性和新聞點閱率,讓線上即時新聞缺乏了實事求是的專業價值。為了搶快而不再重視採訪、查證和守門,如此也恐怕侵蝕了新聞所依歸的專業價值、標準,未來難免會讓新聞公信力持續下滑,這將不利於新聞專業和民主的發展。因此媒改社認為,新聞業與社會大眾都應該開始認真審視,網路空間下的新聞網頁經營如何透過自律和其他機制維持新聞專業。我們也呼籲新聞網的經營者,應該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支持專業自律。


2.網路即時新聞的經營,同時也惡化了媒體勞動者的條件。今年媒改社和媒改盟共同主辦的媒體公民會議中,有第一線勞動者提到,即時新聞讓媒體工作者必須長時間採訪和搶快發布新聞,一方面導致了媒體工作者過勞。過勞和搶即時的勞動條件,也造成了記者只能窮於應付,導致生產出的多是片面資訊的即時新聞,而不是具品質的新聞內容。這樣的狀況讓新聞工作者進一步成為,媒體製造錯誤訊息、專業淪喪的代罪羔羊。當記者被貼上腦殘、瞎忙的標籤時,記者專業尊嚴當然受損,那麼又如何還能做好無冕王的角色?媒改社提醒,記者的勞動權益與新聞產製品質是相互支持的正向關係,未來媒體經營者應該更加關注如何讓新聞工作者在合理的工時和勞動條件下,產製出又快又好的新聞,而不是一昧的搶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