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錢好賺?!兒童頻道的商業化

  • 2015-12-15
  • 作者 / 劉志洋(台少盟研發員)

當幼兒園的早操音樂響起日本卡通《妖怪手錶》的主題曲時,父母大概要開始擔心孩子回家時,會不會吵著也要買一支要價千元的妖怪手錶。當兒童節目《巧虎》新一年度的舞台劇訊息在兒童頻道強力播送時,父母的任務就是準備要去網路上搶著開賣後就會被秒殺的票劵。


現在家長面對的問題是,除非完全讓家中小孩不要看電視,否則一打開所謂的兒童頻道,從廣告到卡通節目本身,多數的訊息都在刺激著孩子的購物慾望。《孩子的錢好賺》[1]與《被出賣的童年》[2]二書都準確的描述到這種鋪天蓋地的消費文化,及其如何透過媒體操弄著兒童購物慾望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時下卡通節目的企畫通常都會搭配著週邊產品與活動一起在兒童頻道裡推出,藉由孩子對卡通節目的認同進而促成產品銷售的目的。消費購物似乎成為家長讓孩子看電視時所必須額外付出的成本。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兒童頻道的消費訊息,部份還搭載著不適合兒童的資訊,並以這些訊息強化商品的促銷。例如,長年在兒童頻道播出的《美少女戰士》、《真珠美人魚》與芭比卡通系列等,內容不僅充滿著性別的刻板印象,還同時刻劃著單一的女體形象。此外,這些卡通也傳遞著錯誤的兩性交往訊息,例如女性角色常是作為仰慕者,並且會為了男性爭風吃醋等。而架構在這些錯誤的兩性關係之上,週邊產品的推銷手法不斷地引誘著孩子儘早脫離兒童階段,希望他們快點長大,藉由消費與購物,從穿著打扮上變得更性感,更像成人-也更符核卡通傳遞的形象。同樣的,以最受男童歡迎的《海賊王》與《遊戲王》卡通為例,這兩個節目不僅推出許多週邊產品吸引兒童收集,節目內容的暴力場景更是層出不窮。我們的孩子在觀看節目後,不只將這些錯誤資訊轉化到自己的生活舉止之中,更因為對卡通內容的認同,而去追逐相關產品的購買。


童年被出賣與消逝,是家長對臺灣主流兒童頻道最沉痛的指控,我們要問的是,兒童頻道的設置標的,什麼時候已經是將兒童視為消費者,而非受教育者。在《被出賣的童年》一書中,作者引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的話語作為省思的起點:「沒有任何指標,比一個社會對待小孩的方式,更能彰顯出這個社會的靈魂了。」因此,當我們以消費的眼光構築我們對於生活實踐的想像時,兒童能夠接收到的訊息就是以購買來滿足自我的認同。兒童頻道所肩負的娛樂與教育功能早已被琳瑯滿目的商品所掩蓋,而我們的孩子已迷失在以購物為核心的媒體訊息之中。今天購買冰雪奇緣的艾莎公主配件,明天再去買變形金剛的機器人,而真正的自己到底是誰呢?不斷的購物又為的是什麼呢?從兒童頻道中根本無法協助孩子擁有健全的心靈與對知識的好奇。當選擇適合的兒童節目在主流的兒童頻道中已是可遇不可求,親子共賞電視節目更成為奢談。因此,在真正的公益兒童頻道出現之前,生活在這個不健全的兒少媒體環境中,或許關上電視讓孩子與媒體隔離成為家長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

[1] 商週出版。作者:艾德.梅尤、安妮絲.奈恩。2010/07/04
[2] 天下雜誌出版。作者: 喬爾.巴肯。201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