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媒體 勇闖未來

  • 2016-07-22
  • 作者 / 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

  Netscape創辦人、風險投資家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認為:報紙之所以組合(bundle)新聞、股票、副刊、分類廣告、汽車廣告、電影時刻表、電視節目表,成為龐然大物,是因為這些內容各自配送到全國的成本太高,綁在一起才能節省成本;而網路最大衝擊在於改變配送的經濟結構,「有了網路,任何內容都快速配送到所有人手中」,原本為了節省個別配送成本而綁在一起的內容開始拆解開來(unbundle);而當一切拆開,跨界競爭馬上出現,「媒體將會沿著不同領域重新組織,但市場卻無疑比過去大上一個級數」(周欽華,2014)。
 
  安德森的分析,指出當前網路新媒體的發展趨勢。首先,新媒體大多是專注特定內容的垂直媒體,不再是像報紙那樣包山包海的綜合媒體;其次,新媒體一上線,就要面對跨地域、跨媒介的競爭,而正因為新媒體面臨跨地域、跨媒介的競爭,相對的,他們的市場也是跨地域、跨媒介的,他們的市場廣度可以擴及全世界、深度可以觸及傳統媒體難以接觸的小眾領域,他們可以在空前廣大、深邃的市場中服務使用者;第三,新媒體規模彈性,可以量入為出,因此不一定依賴傳統的廣告為生,可以開發初期金額不高但大有發展潛力的新型營收。
 
  垂直內容、跨界市場、新型營收,這是新媒體的常態,也是新媒體優勢之所在。讓我們來看看「氣象達人」彭啟明的創業故事(朱淑娟,2008年10月6日;李光真,2012;黃昭勇,2013;顏理謙,2016)。
 
  彭啟明,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二00四年取得台灣第一張氣象預報證照,0五年他辭去教職,創辦天氣風險管理公司。他不像其他氣象主播,依附於一家電視公司,每天根據中央氣象局提供的資訊進行一至數節數分鐘的分析,他以氣象資訊為中心,提供跨平台、客製化的資訊服務,並且不斷開拓新領域的氣象業務。

 

  在跨平台方面,他經營iTenki網站(http://www.tenki.tw/),並且同時為中廣新聞網和流行網、大愛新聞台主持氣象節目,為中時電子報、Yahoo奇摩、HiNet、全家便利商店、手機等媒體和平台提供氣象資訊,他還和洪震宇、李咸陽合著《樂活國民曆》一書;更曾赴大陸,在深圳衛視主持科普節目「氣象萬千」。

 

  在客製化方面,他為新人挑選拍婚紗照的日子,收費五千元;幫新竹科學園區廠商挑選辦運動會的日子,收費一兩萬元;他還幫賽鴿者分析飛行路徑的天氣,收費十萬元;連戰二??五年出訪大陸時,他還幫忙預測南京的天氣,幫助連戰夫人連方瑀決定帶什麼服裝出訪;慈濟到四川、緬甸賑災時,他也提供氣象資訊,協助決定到達時間和救災地點。

 

  在開發新領域方面。他幫高鐵預測沿線天氣;幫公路總局預測各路段雨量、風向、風速,判斷是否需要預警式封路;幫屏東縣政府預警「霸王級寒流」,減少農民損失;幫廣告公司挑選拍外景的日子;幫公關公司決定大型遊艇派對的時機;幫成衣業預測暖冬還是寒冬、寒流天數,以決定生產多少厚衣服。他更推動天氣保險,讓宜蘭賞鯨和旅館業者,投保降雨天氣險。

 

  彭啟明以專業賺錢,他透露一般天氣預測平均準確率約九成,難度較高的則約八成。他2005年集資五百萬元創業,第一年營業額僅僅四萬元,到了2008年已經成長到一千四百萬元,2012年已經超過六千萬元;他公司員工,也從創業時的四人,成長到2016年的四十多人。彭啟明幾乎從無到有,開拓出自己事業的新天地。
  彭啟明的創業經驗,讓我們看到新媒體如何以垂直內容、跨界市場、新型營收,走出傳統大眾媒體的窠臼和困境。
 
  首先,內容垂直、自成主體,不斷探索新可能。

 

  大眾媒體宛如拼盤,政治、經濟、社會、文教、體育、影視爭奪總量固定的篇幅,政治多一點,經濟就要少一點,社會多一點,文教就得少一點,久而久之,各領域篇幅固定、題材重複;彭啟明若待在電視台當氣象主播,每天只能拿中央氣象局資訊作幾分鐘的分析,根本不可能走出跨平台、客製化、新領域;當他自創垂直公司,以氣象為主體,不再自我設限作拼盤上固定的一塊,才能不斷探索天氣新聞的新可能。換言之,從媒體拼盤裂解出去的垂直新媒體,能夠開拓各領域新聞的新天地。

 

  第二,競爭市場、既廣且深,持續探索新利基。

 

  大眾媒體以服務最大多數人的共同需求為目標,很難針對小眾或個人的需求提供服務;相對的,新媒體在更廣大的市場、開發更精深的業務,可以針對不同領域但有相同需求的族群,提供量身打造的服務,例如彭啟明幫公關業、成衣業、旅遊業、交通業以及政府預報天氣,這樣的客製化服務能夠吸引到跨領域的忠實用戶、忠誠粉絲,忠實用戶、忠誠粉絲人數雖不及大眾媒體,但比大眾媒體閱聽人更積極支持新媒體,不僅願意閱聽、訂閱,甚至願意出錢贊助、分享行銷,創造新媒體的新利基。

 

  第三,規模彈性、量入為出,才能開發新營收。

 

  大眾媒體大如恐龍,一年需要幾億甚至幾十億的營收才能維繫生存,這麼鉅額的營收只能依賴廣告,為了吸引廣告必須提高點閱率,為了提高點閱率又得炒作煽色腥題材、搶發即時新聞,形成惡性循環,大眾媒體縱然想開發新營收,也因新營收初期金額不高而作罷;相對的,新媒體規模彈性,新營收金額不多,就以小規模營運,新營收金額提升,就擴大規模,例如彭啟明創業時只雇用四人,營收爆炸性成長後就擴大到四十多人,從四人到四十多人的彈性,讓他進入第一年營收只有四萬的新營收領域,逐步創造出六千萬的傲人業績。換言之,大眾媒體規模大而僵化,難以嘗試新營收,新媒體規模小而彈性,適宜實驗新營收。

 

  彭啟明的創業故事不是特例。《上下游》報導農業新聞、同時販售有機小農產品,2011年創刊時只有兩位記者,到2015年已經成長到四位;《泛科學》探索科普議題、同時販售元素週期表等產品,站穩腳步後,又陸續成立《娛樂重擊》、《泛科技》、《公益交流站》、《旅飯》等新垂直媒體;一九九七年創刊的《苦勞網》探討社運議題,以小額捐款維生至今,2015年度捐款收入超過360萬。這些新媒體同樣以垂直內容、跨界市場、新型營收開拓生路,只是每個媒體垂直的領域、切入的市場、嘗試的營收各不相同,彼此的模式難以移植、複製。

 

  期待更多新垂直媒體開拓出更多條新聞專業生路。以當前的情境,我們很難創立一個能夠養活一百位記者的新大眾媒體,但可以努力創辦出三十個、五十個能夠各自養活兩三個記者的新媒體。屆時,新媒體就能以群的力量,與大眾媒體相互競爭、合作,開啟下一個媒體盛世。
    
參考書目

 

朱淑娟(2008年10月6日)。〈氣象公司…挑戰天公 報不準退錢〉。《聯合報》A3版。
李光真(2012)。〈賣天氣的生意 八年營收翻五十倍〉。《商業週刊》。上網日期:2016年4月23日,取自 http://goo.gl/Z66egZ
周欽華 (2014)。〈重量級創投 Marc Andreessen:機會在新興國家?軟體?創業、教育及政治動盪〉。《有物報告》。上網日期:2016年4月22日,取自 https://goo.gl/74ukgX
黃昭勇(2013)。〈「氣象達人」彭啟明 賣天氣挑戰氣象局〉。《天下雜誌》。上網日期:2016年4月23日,取自 http://goo.gl/5mUzaq
顏理謙(2016)。〈屏東縣降低「霸王寒流」農損靠它——台灣第一家氣象付費服務企業: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6年4月23日,取自 http://goo.gl/cYs2Fl
 
(原文刊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站,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網址: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