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對於聽障兒少培養之所見

  • 2020-11-20
  • 作者 / 陳志榮(臺北市立雙蓮國小資源班教師)

談及聽障兒少,與一般兒少不同的是,他們因聽障程度不同,其語言選擇的需求不一,有手語或是口語兩者,或是兩者併同,而有口語的聽障兒少,配戴的助聽輔具為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戴上後便可聽取周遭聲音訊息,但它無法如同眼鏡百分之百聽得清楚,仍需仰賴影像文字或手語,因此視覺性訊息對聽障兒少是非常重要。

 

以往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電視新聞上鮮少字幕,聽障兒少即使讀唇,接收的訊息仍是斷續,比一般兒少的新聞認知還是落差一大截,即使有新聞報章雜誌,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及其用字遣詞,視其聽障兒少的閱讀能力,不一定能有耐心的讀完與瞭解。所幸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電視新聞終於有部分字幕,也可上網瀏覽新聞文章與影片報導,對現今的聽障兒少而言是一大福音。

 

如今電視新聞頻道雨後春筍,聽障兒少可依照喜好與習慣選擇節目收看,同樣是聽障的筆者,仍有美中不足之處,以下幾點供給新聞媒體一些建議:

 

1.增置切換中文字幕選擇功能:

雖新聞節目均有標題文字與跑馬燈,當播報一則新聞時,主播在口述報導時沒有同步字幕,接著轉換報導畫面,雖有影像、標題文字及接受採訪民眾的字幕,但背後可聽見記者迅速口述報導,只聞聲不見人,建議增置切換中文字幕選擇功能,可參考公視手語新聞模式,其主播與記者報導內容同時出現字幕,聽障兒少便能一覽無遺,獲取完整的一則新聞報導。

 

2.增置新聞現場直播的手語翻譯或同步字幕

新聞節目偶會有穿插現場直播,現場記者正在報導目前狀況或是採訪現場人士時,沒有手語翻譯或同步字幕,使得聽障兒少聽得一頭霧水,只能猜測現場當下發生的情況,建議可增置手語翻譯及同步字幕,讓聽障兒少能立即取得第一線消息,手語翻譯畫面比例需合宜,不宜過小與被部分遮蔽,以保障聽障兒少的資訊平權。

 

3.對聽障者的正確稱呼用語

不論新聞節目或報章雜誌,對於聽障者的稱呼用語偶有不恰當情形,如瘖啞、聾啞、殘障等含有歧視用語,一般稱呼為聽障者或聽障人士居多,如聽障選手、聽障畫家、聽障教師等以示尊重,以免用錯稱呼用語,影響聽障兒少的自我認同之心理層面。

 

4.新聞文章搭配圖片與表格化

一般兒少在閱讀新聞文章時,若有不明白之處,會請教大人口述解釋說明,而部分聽障兒少從大人聽懂口語訊息有限,便跳過報導文章內容不加以思考與研究實為惋惜,建議新聞報章雜誌內容可增加些圖片說明,且將文章重點整理成表格化,有助於提升聽障兒少的新聞媒體識讀能力。

 

 

一般兒少每天接收大量聽覺訊息,與紙本文字訊息同步學習,比聽障兒少認知習得來得快,與聽障兒少面對面時,需瞭解且配合他們溝通模式與之討論交談,如需口形清楚、說話速度放慢,音量適中、紙筆或手語溝通等,現今資訊科技日益發達,網路及APP逐漸普遍,新聞文章與動畫影片也隨之大量呈現,聽障兒少便能自行瀏覽不詢問他人,若沒有足夠判斷思考能力,容易將報導混淆視聽的內容信以為真,如何教導聽障兒少理性辨識新聞媒體、瞭解媒體的影響力為何是我們當前學校與社會教育目前重要課題。

 

 

筆者從事聽障教育工作多年,部分閱讀量不足的聽障兒少而影響其新聞文章理解,為了提升聽障兒少的媒體識讀能力,以下筆者提出幾點建議教學方式:

 

1.理解新聞報導文章之內容

首先帶領聽障兒少認識新聞報導文章內容的組成,採取5W1H分析法,製作學習單發給他們填寫:

(1)who:誰/事件主角

(2)what:發生何事

(3)when:何時

(4)where:何地

(5)why:為何→目的

(6)how:如何,作為確認對於文章內容是否有程度的理解。

 

2.觀察新聞報導用語之妥當性:

筆者上網收集相關新聞文章:如《武漢肺炎─別忘了瘖啞人士! 美大學生籌資特製「唇語口罩」》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127489,請聽障兒少列出5W1H,雖報導內容較為正向性,與他們討論其詞彙用語哪裡有問題,一致指出「瘖啞人士」、「瘖啞教育系」、「瘖啞協會組織」三者稱呼用語不適當,誤導大眾認為瘖啞人士等同聽障人士,且「唇語口罩」用語較少,以「透明口罩」用語居多,建議多打聽詢問普遍用語為何,提醒他人在撰寫新聞內容留意其用語。

 

3.辨識新聞報導文章之真實性:

為了聽障兒少瞭解新聞文章背後的真相,列出《12張讓你看清「媒體如何操弄人心」的黑暗真相》http://www.story543.com/post06155331034573,秀出第一張照片媒體指出:「照片中的士兵正在威脅孩子們!」,但在秀出第二張後,其實他們明明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告知聽障兒少在新聞媒體上因為部分立場或沒有查證,僅選擇性的報導部分真實性。

另為了判斷新聞報導內容是否認同,閱讀一則新聞《微創植入人工電子耳 開啟新「聲」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334748,並與聽障兒少討論以手語為主的聽障兒少是否弱勢中的弱勢?人工電子耳效果是否誇大?也未說明開人工電子耳的條件與風險為何?其實筆者認為不論他們選擇手語或口語,以及有無配戴助聽輔具等,只要有具備熟稔溝通與專長能力,與一般人能力一樣有表現相當,甚至表現更好,因此教導聽障兒少對於報導文章能理性分析其真實性,而非盲從附和,將來在撰寫新聞報導文章,以中立態度尋求真實性。

 

 

因此培養聽障兒少之媒體識讀能力,學習好好閱讀一則新聞文章及其表達的意思,並以正向態度對資訊存疑,進而蒐集相關資訊,找出證據讓自己對於新聞有更多認識,期許聽障兒少成為閱聽人應有的媒體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