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跟我一起找小藍難過的原因嗎?

  • 2021-12-03
  • 作者 /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常務理事 楊鎮宇

疫情爆發前的清明連假,我和太太、兩個小孩回新竹老家。期間我們在老家客廳看電視,轉到一台幼幼台節目,大哥哥大姐姐笑容滿面著唱歌跳舞,唱著「下樓梯要慢慢走」,然後帶著一群小朋友唱唱跳跳。

 

接著我們轉台,轉到英國的兒童節目,主持人說,有一隻叫做小藍的小狗,看起來臉色不太好,他好像是在難過,主持人接著問:「你願意跟我一起找小藍難過的原因嗎?」過程就像抽絲剝繭,從各種線索中提出猜想。接著,主持人邀請小朋友觀眾繼續猜想其他角色的心情和原因。

 

我的五歲女兒米米,對於「下樓梯要慢慢走」的節目沒有什麼興趣,眼神迷濛,視線飄向遠方。而「認識情緒並猜想原因」的節目,有逐步推敲的過程,米米的眼神定定望著節目,不時提出她自己的猜想,彷彿在跟主持人聊天。

 

我太太後來說,台灣跟英國的兒童節目真的很不一樣,一個是包裝很好的「政令宣導」,一個則是認識情緒並找原因。 她說,台灣的兒童節目是「講規則」為主(像是,下樓梯要慢慢走),佐以唱唱跳跳的包裝。英國的卡通台節目則是「猜由來」為主(例如,小狗難過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帶著小孩一路探究與猜想。

 

講規則或猜由來,我認為可以當做一項解讀兒童節目的指標。講一堆規則的節目,不論包裝多麼華麗,根本的設定還是把小孩當做「容器」,把大人認為恰當的、正確的規則倒在容器裡,這類的兒童節目,與其說是適合兒童的節目,不如說是大人認為適合兒童的節目。

 

而帶有「猜由來」風味的節目,不是提供「規則」、「結論」或「正解」,而是示範一種「方法」、「過程」或「精神」。這是把小孩當做有喜怒哀樂有好奇有困惑的「個體」。

 

有些讀者朋友可能會好奇,兒童節目都要引導「猜由來」,不用「講規則」嗎? 我認為,這兩者不是互斥,也不是對立,而是如同水管的兩端,表面上看起來不確定有沒有相關,但其實兩者底層是互通的。

 

任何「規則」都有其當初設立時的「需求」,從這角度去看,不但能更掌握規則的意思,更蘊含著創新的可能!

 

「當你看到一個標準或制度時,應該要問:『為什麼它要存在?有什麼需要改變?』當你搞清楚後,才知道怎樣去打破它。」曾在美國貝爾實驗室、Google、台達電子工作的翟本喬,他在二○一五年出版《創新是一種態度》,陳述他對創新的看法。

 

電源插座插頭為什麼這樣設計?停車場的車頭為什麼要朝外?翟本喬在生活跟工作中,都徹底落實運用「尋找規則當初設立時的需求為何?」這個思考方式,一步步推敲下去,從中尋找創新的契機。

 

翟本喬認為「找到病源,而不是解決症狀」很重要,但是台灣的教育跟企業文化,多數仍停留在「代工」階段,「台灣廠商做代工做習慣了,通常都是別人要什麼就做什麼,根本沒有能力去賣別人本來沒有想要的東西」。

有些讀者朋友可能又好奇了,那如果沒那麼多「猜由來」類型的兒童節目,怎麼辦?其實很簡單,和小朋友一起看的大朋友可以做示範呀!不論什麼類型的兒童節目,大人陪小孩看了之後,可以問一兩個問題,像是:「你猜,他剛剛為什麼會做那個決定呀?」、「要是你遇到跟主角一樣的情況,你會怎麼辦呢?」

 

大人的提問,目的不在於要小孩提出正解,而是陪伴小孩「維持」猜想的習慣。為什麼我用「維持」這個詞呢?你猜猜看。

 

從小孩看節目的反應,你也可以推敲他目前常用的思考方式是哪種路徑。有次,我們家去台北的西門町吃建宏牛肉麵(後來在疫情期間收攤了,嗚嗚),店裡播電視新聞,有則新聞是台灣的口罩工廠涉嫌走私進口國外口罩,當作台灣口罩販售。新聞畫面播放口罩工廠的大門情況,時有大貨車進出。

 

我七歲的兒子棠棠看了這則新聞後問我:「把拔,『走私』是什麼意思?」我簡單說明後,他接著問:「他們如果走私,是怎麼被發現的?有人躲在大貨車裡頭嗎?還是有人在工廠門口偷聽到的呢?」我回答說:「哇嗚,你的猜想很讚喔!」

 

接著,建宏牛肉麵的電視新聞播放下一則新聞,畫面是在機場大廳,形形色色的旅客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新聞報導說有個家長貪快,直接把小孩塞進行李箱。棠看了後,問說:「那個大人那麼急,是怕趕不上飛機嗎?他可以跟小孩說啊,小朋友也可以跑步呀!」

 

以上述兩則新聞報導為例,我發現我兒子會做猜想,猜想走私口罩是怎麼被發現的?猜想大人著急的原因是什麼?我呢,我最常陪小孩一起猜想,也常丟問題,但不急著給答案。

 

關於兒少節目,講規則或猜由來,是一項解讀的指標。看節目怎麼解讀事情,看小孩怎麼解讀節目,看大人怎麼解讀小孩的解讀方式。在大人陪小孩觀看各種節目的日常經驗中,隨時可以做這些辨識的練習。

 

大人對小孩最有影響力的部份,不在於行為,而是思考方式。兒童節目也是如此,如果兒童節目示範「猜由來」以及「猜規則背後的由來」的思考方式,常看這樣兒童節目長大的小孩,不好奇猜想也難,不創新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