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的一百種方法

  • 2023-09-27
  • 作者 / 天下雜誌編輯黃哲斌顧問

2023年九月,比利時籍網紅錫蘭(Ceylan)發布一則YouTube影片,批評台灣媒體刻意斷章取義,扭曲放大,讓他遭受鄉民抨擊;此外,錫蘭發現同一名記者,多次以同樣手法,抹黑甚至栽贓其他網紅。

錫蘭的指控,引發巨大迴響,截至寫稿時,這支影片累積270萬次觀看,超過任何一家新聞頻道的收視觀眾。此事正是台灣新聞媒體的縮影,可藉此討論幾件事:

一、在新聞自由度的國際評比中,台灣近年都位居亞洲第一;然而,為何台灣媒體的信任度,歷年都吊車尾?

二、當媒體識讀與資訊素養進入教育體系,有沒有簡單易學的方法,教導孩子建立一套瀏覽新聞的訣竅?

台灣媒體的現況,有幾個累積成因:媒體家數眾多、市場過度競爭;閱聽注意力與廣告迅速轉向數位、傳統媒體轉型失序;臉書與Google囊括過半數位廣告,新聞媒體難以獲得經濟支撐⋯⋯等等。交互影響的眾多因素中,「讀者新聞接收模式轉移」與「社群演算法介入」扮演最關鍵的變數。

千禧年左右,網路應用在台灣普及,一開始,當我們獵取資訊,主要透過剛崛起的Google;我們搜到喜歡的網站,包括新聞來源,就加進瀏覽器「我的最愛」,每天經由書籤造訪。因為經常東奔西跑,發掘新的資訊來源,我稱之為「資訊狩獵時期」。

2010年前後,臉書從一個社交網站,逐漸變成資訊分享中心,粉絲專頁、News Feed、文章快手,臉書導流變成新聞媒體的主幹道。我們慢慢習慣只在臉書看新聞,每天打開臉書,就像守著一塊田,我稱之為「資訊農耕時期」。

問題是,這是一塊看天田,「天」就是祖克柏的意志,當他無法解決假訊息與線上仇恨,決定遠離新聞 ,2019年開始,所有新聞連結都被降觸及,News Feed 也改成Feed。據Meta官方報告,新聞目前只佔臉書流量6%,即使訂閱媒體粉專,也難以看到新聞貼文。

如今,多數人的新聞管道變得破碎混亂,封閉社團、Line群組、IG、Dcard、PTT、推特,同一事件,每個人的螢幕訊息都不一樣,在此同時,假訊息與內容農場趁隙而入。

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失去臉書導流水管,自家網站又乏人問津,必須透過雅虎新聞、Google News、Line Today、搜尋SEO博取眼球,因為此一生態,釣魚標題與聳動內容變本加厲,成為流量之王。

這一切日積月累,等到錫蘭事件,終於全面爆發。

錫蘭影片中,點名電視台官網的林姓記者,事實上,他絕非單一例證;2015年,《蘋果新聞網》有位施姓編譯,就因經常翻譯各種獵奇八卦,成為網友討論對象,甚至衍生一種「41J現象」。

去年,這位編譯轉到另一家網路媒體任職,繼續撰寫奇情怪談、空穴來風的報導。例如今年九月,他寫了一則標題〈【驚世片】外星人屍體曝光! 專家掛保證:1千年前就在地球了〉的外電新聞。

台灣不只一家媒體網站,翻譯這則源自墨西哥的新聞,因為外星幽浮、靈異鬼神、動物怪譚、奇人異象等等,往往是點閱率保證,我戲稱它們是「玫瑰瞳鈴眼派」。

然而,仔細比對這則新聞的來源,全部出自《太陽報》、《都市報》、《鏡報》,它們都是英國的八卦小報,一向捕風捉影、聳動嗜血,台灣網友嘲笑的「英國研究」,經常來自這幾家報紙。

相對的,無論是相對嚴謹的英國報紙《泰晤士報》、《衛報》,或美國《紐約時報》等大報,提及這則新聞,大多持駁斥立場,甚至點名這位號稱「尋獲外星人遺體」的學者,是知名的網路陰謀論者,並藉此出售健康食品牟利。此事告訴我們,「新聞來源可信度」的重要性,在充斥假訊息的社群時代裡,「資訊來源鑑別度」越來越重要。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曾開發一種名為MIST的方法,用來檢測個人對假訊息的鑑別能力。今年六月,民調網站YouGov據此方法進行調查,一千多名美國成年人中,年紀越輕的受試者,判別假新聞的能力越差,18到29歲的年齡層,高分比例只有45歲以上群組的三分之一。

這份調查交叉分析「受試者過去一個月的新聞來源」,發現以TikT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為新聞來源的受試者,答題錯誤率最高;以美聯社、公共廣播聯盟NPR、美國公視PBS為新聞來源的群體,正確率最高,兩者差距非常大。

越依賴社群媒體作為資訊源,越不容易鑑別訊息品質,越容易受到假訊息的操縱。

如何拾回「資訊狩獵的能力」?我分為三步驟:

一、確立「資訊履歷」概念,當我們去超市買顆蘋果,都會注意來自日本、智利或紐西蘭,我們在網上逛到任何資訊,同樣要先確認訊息來源,過往紀錄如何,主事者是誰,是否可信,有無重大爭議;

二、列出至少五個「值得信任的新聞來源」,無論商業媒體、公共媒體、非營利媒體、另類媒體、專業分眾媒體或記者個人,或是個人粉專、YouTuber、IG帳號、Podcast等自媒體,只要認為值得信任,試著寫下理由,然後,固定造訪,積極分享,贊助,訂閱。

三、盡量與信任的親友同學交換「媒體信任清單」,並經常檢視自己的清單,加進新的,汰除不合格的,若無意外,不到三個月,就會有一張很不錯的「我的最愛」,不必再擔心被演算法操縱。

如同錫蘭影片中的論點,新聞媒體對民主社會至關重要,公允客觀的新聞媒體,能提供透明精確的訊息,讓公民得以理解公共事務,並進行獨立判斷。We Are What We Read,拿回資訊主動權,避免讓黑箱演算法變成守門人,才不會淪為劣質新聞與錯假訊息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