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誕生後,未來的兒少新聞應該長什麼樣態?

  • 2023-10-24
  • 作者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羅世宏董事長

文/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董事長)
 
數位轉型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技術正在席捲全球,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重大衝擊,新聞業也不例外。未來的兒童與少年新聞(以下稱為兒少新聞)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AI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兒少新聞的生產、傳播、消費和未來模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重新思考兒少新聞的未來。
 
首先,未來的兒少新聞將充分利用AI的自動化和個性化功能。從簡單的新聞報導到複雜的新聞評論分析或特寫,AI可以幫助新聞媒體自動生成各類新聞。結合分析新聞媒體所掌握的第一方數據,有機會促使新聞媒體能夠更快速地產製與發佈新聞,從而更好地滿足過去較少養成新聞閱聽習慣的兒少閱聽人的即時資訊需求,並增強他們對新聞媒體的使用習慣及他們對特定新聞媒體的品牌辨識度與忠誠度。我們必須善用AI提供客製化兒少新聞的潛力,以滿足不同年齡和興趣的兒童和青少年。兒少新聞應該能夠根據讀者的個人興趣和能力水平提供相關和易懂的內容,讓他們所接觸的新聞資訊更符合兼具教育學習與娛樂的需求。
 
在善用AI的前提下,兒少新聞的未來將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比方說,AI助理將能夠為年輕兒少閱聽人提供個性化的新聞建議,並提供及時互動回答問題的功能。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這些助手得以與讀者進行對話,解釋新聞事件並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又比方說,虛擬新聞主播將為年輕兒少讀者帶來新鮮的新聞消費體驗,以更具趣味的方式播報與呈現新聞,使新聞更具吸引力。同時,在AI技術的加持下,傳播新聞的商業模式將出現改變契機,例如AI可用於優化廣告投放,以確保廣告內容適合分齡、分級和性別需求,從而提供更好的廣告體驗。此外,AI也可能用來協助開發付費模式,創建個性化的訂閱服務,以確保高品質的新聞內容產製獲得足夠經費支持,並逐漸探索可靠的兒少新聞付費與訂閱模式。
 
不過,AI對未來的兒少新聞也可能構成相當程度的挑戰。尤其需要提高警覺的是,AI可能被用於製作出於惡意的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和深度偽造(deepfake),挑戰新聞真實性。事實上,世界各地已有一些實際案例發生,包括深度偽造影片、刻意造假的新聞文章、虛假聲音合成,以及機器人化社交媒體帳號。這些技術被有心人用來合成政治人物、名人的虛假演講和行為,造成了真假莫辨、混淆視聽的效果;或是不當利用AI技術來操縱大量的機器人社交媒體帳號,別有居心地用來傳播虛假訊息或煽動社會不安…等等。因應AI帶來的這些新型的新聞倫理和隱私挑戰,也為了防制虛假訊息傳播和兒少個資濫用,兒少新聞必須確保AI系統不會傳播虛假訊息,還必須保護年輕兒少閱聽人的隱私。為瞭解決這些挑戰,政府宜研議制訂更嚴格的法規,新聞機構更應發揮自律精神,制訂AI新聞應用的指導方針。此外,教育也是應對這些問題的一部分,年輕人需要在學校接受識假、抑假和數位素養的培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優質媒體已經正面迎戰AI帶來的倫理與隱私挑戰,例如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與英國《衛報》近期紛紛修正或制訂新的AI自律準則,值得成為台灣媒體的他山之石。而令人欣喜的是,台灣公共電視近期已制訂其AI使用準則,成為台灣首家制訂AI使用準則的新聞媒體;公視也推出多項AI科技發展與應用計畫,包括與日本NHK合作AI手語新聞服務等,期能提供更具前瞻性、多元性與創新性的新聞服務。
 
此外,世界各地的優質新聞媒體劍及履及,已開始為兒少閱聽人提供結合AI技術的兒少新聞服務。這些優質新聞媒體包括英國公共媒體BBC、荷蘭公共媒體NOS,以及挪威公共媒體NRK等。身為世界公共媒體龍頭的BBC不僅積極為英國學童提供專門的新聞服務,並且用互動的方式向兒少觀眾傳達新聞,例如虛擬新聞主持人和個性化新聞推薦。此外,BBC也正在強化兒少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教導兒少辨識與防範虛假訊息的可能危害。
 
荷蘭公共媒體NOS也強調提供教育性的新聞內容,幫助年輕人理解世界的使命。以其歷史悠久的兒少電視新聞節目《Jeugdjournaal》為例,該節目自1981年播出至今,專為兒少觀眾提供專屬的晚間新聞,並且製播各種適合兒少觀看的新聞短影音內容。同樣的,挪威公共媒體NRK推出《NRK Super新聞》節目,致力於滿足兒童和青少年的新聞需求,在技術創新上應用虛擬新聞主播,並且特別強調與兒少觀眾的互動性。
 
相對於上述先進國家公共媒體提供優質創新的兒少新聞,台灣面對著除了AI機會與挑戰之外的產業結構問題。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2021年5月審查通過監察委員賴鼎銘、范巽綠、葉大華提出之調查報告強調,兒少節目與聯合國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第17條規定的兒少傳播權息息相關,對我國兒少優質內容產製不足,產業環境未能鼓勵願意持續耕耘兒少領域的人才,未來恐將出現兒少節目人才不足甚至斷層問題提出警訊。
 
台灣公視責無旁貸,應該肩承擔起比一般商業媒體更大的責任。值得欣喜的是,《公共電視法》亦於今年5月完成修法,而且文化部旋即於
113年預算中編列數億元專用於辦理兒少原生內容及節目製播,以保障兒少近用權及提升臺灣原創動畫內容製播量能,責成公廣集團勇於開發、孵育臺灣多元原生內容與劇本,帶動產業連結及效益擴散。對此,我們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也期許公廣集團可以與整體兒少影視內容製作業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共創台灣兒少內容產業的輝煌。綜合而論,未來的兒少年新聞將相當程度受益於AI技術的發展,但在積極應用AI技術的同時,新聞倫理、隱私與兒少保護問題也需要我們投入同樣多的心力。為了確保AI實現它的正面效益,我們有必要催生AI監管法規和新聞媒體AI應用的倫理準則,以確保閱聽人(特別是兒少閱聽人)的隱私和安全,並且責成新聞媒體(尤其是公共媒體)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具有教育價值、適齡安全和健康有益的新聞內容,以培養兒少閱聽人理解世界、陶冶具進步性與公共性的核心價值,並提升兒少媒體與資訊素養與批判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