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滑不停,是我們自制力太差嗎?

  • 2024-12-15
  • 作者 /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左欣平倡議組長

手機滑不停,是我們自制力太差嗎?

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許多人低頭看著手機,無論是在等車、用餐,甚至過馬路時,也不忘刷著社群、追劇或遊戲。我們似乎越來越無法離開手機,一旦想暫停使用,手卻不自覺地又拿起了手機,滑開螢幕,重複著相同的行為。這樣的現象,究竟是因為我們的自制力變差了,還是背後有著更複雜的原因?

答案或許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老鼠也愛「按鈕」:沉迷的根源是「想要」

1953年,科學家詹姆斯.奧爾茲和彼得.米爾納的一項實驗揭露了上癮的關鍵。他們將電極植入老鼠的大腦,發現電擊刺激「快樂中樞」的老鼠不斷按下控制電擊的按鈕,甚至放棄了進食與飲水,專注於獲得刺激。

但是,這些老鼠並不是真的感到快樂,而是對刺激的「想要」讓它們無法停止按鈕。這也是為何我們在滑手機時,感覺更多的是焦慮和空虛,而非真正的快樂——因為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並非追求滿足,而是對「渴望」的反應。


數位產品的設計:我們的「自制力」被算計了

現代的數位產品,尤其是社群媒體和App,其設計往往深刻運用了心理學和行為科學,讓人欲罷不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鉤癮模式(Hooked Model)」,由行為設計專家Nir Eyal提出,這個模式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觸發(Trigger): 手機通知、社群提醒等外在觸發,或無聊、孤單等內在觸發,促使使用者拿起手機。
  2. 行動(Action): 使用者接收到觸發後,執行簡單的操作,如點擊影片、拉下頁面更新。
  3. 變動獎勵(Variable Reward): 獎勵機制的不確定性,讓人重複行為,例如社群上的按讚、留言,或無限滾動頁面的新內容,類似於賭博中的老虎機效應。
  4. 投入(Investment): 使用者開始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例如發布內容或與人互動,進一步強化依賴。

鉤癮模式不只是理論,而是真實地滲透在我們每天接觸的數位產品中。YouTube、TikTok的推薦算法無縫地推送感興趣的影片,Facebook與Instagram的無限滾動設計,讓人無法停止更新——這些都在利用我們的「快樂中樞」,不斷刺激「想要」的迴路。


青少年:社群沉迷的「高危人群」

青少年群體尤為脆弱,美國Common Sense Media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青少年每天收到多達200多則的通知,儘管青少年知道這樣對自己身心健康狀況有害,也希望可以停止或減少不斷接收相關資訊,但演算法讓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停下來。青少年階段渴望認同,也在尋找自我,對刺激和獎勵尤其敏感。社群媒體上精心修飾的影像,更讓人容易陷入比較心態,導致容貌焦慮、低自尊,甚至心理健康問題。IG的研究人員發現,32%的青少女表示,當他們對自己的體態不滿意時,瀏覽IG會讓她們感覺更糟。同時IG對許多青少女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包含焦慮與憂鬱的狀況不斷增加,也更容易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2022英國的14歲少女茉莉輕生案,英國官方認定「社群媒體」為茉莉的致死主因,是全球第一例政府認定的兒少因社群媒體輕生事件,更是震驚世界。


解決方案:我們可以怎麼做?

調整手機設置:

    • 將手機螢幕設置為灰階模式,減少顏色刺激的吸引力。
    • 關閉不必要的通知,減少外在觸發的頻率。
    • 將容易成癮的App移至次頁,或放進標有提醒字樣的資料夾中。
  1. 建立健康的使用習慣:

    • 限制使用時間: 每天設定手機使用的時間上限,如每天不超過2小時。
    • 睡前與用餐規則: 睡前一小時放下手機,與家人用餐時避免使用電子產品。
    • 分段檢查: 安排特定的時間段集中查看消息,避免持續滑手機。
  2. 尋找替代性活動:

    • 鼓勵參與戶外運動、閱讀書籍,或進行與人面對面的互動,以分散對數位產品的依賴。
  3. 引導青少年理性思考:

    • 教育青少年了解數位產品設計背後的心理機制,幫助青少年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
    • 提供性別平等教育、媒體素養課程,讓青少年具備批判思考能力,不輕易被社群媒體內容所影響。

從「減少使用」到「聰明使用」

數位產品已成為現代生活的必要工具,我們無法完全與其脫鉤。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只能被動接受。我們可以從改變環境、建立規則開始,逐漸找到一個平衡點,實現對數位產品的智慧使用。

與其說我們的自制力變差,不如說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無法專注。要真正擺脫數位沉迷,並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合作,建立一個健康、友善的數位使用生態。

畢竟,我們應該是數位工具的主人,而非成為它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