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幫輓歌與媒體輓歌

  • 2007-12-14
  • 作者 / 管中祥(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原文連結*** 

****************************************************************** 

自從竹聯幫「精神領袖」陳啟禮過逝的消息傳出後,各家新聞台無不爭相大幅報導,不論是決定公祭地點或移靈過程,都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特別是移靈當日,許 多電視台一大早就進行香港—台北現場連線,媒體重視之程度,恐怕只有威權時代兩位蔣總統逝世的新聞才能相比。電子媒體大量及鉅細靡遺的呈現,不僅將可能造 成社會的負面效應,也有違比例原則,諸如總統候選人政見、中共的十七大會議、油價上漲等民生議題都受到嚴重排擠。

事實上,陳啟禮先生並不是第一次成為台灣媒體注目的焦點,1984年「江南案」發生後,相關的新聞從來沒停過,不管是政府的掃黑行動,或者幫派人士的相關作為,陳經常是被提及的對象。甚至許多的社會記者會把至海外專訪流亡柬埔寨的陳啟禮當作是生涯大事。

台灣媒體將黑幫大哥喪事當作重要新聞且大篇幅處理的手法,恐怕是舉世罕見。2005年,有「台灣黑道最後仲裁者」之稱的「蚊哥」許海清告別式的新聞報導,媒 體也一樣不馬虎,除了出殯前的大量報導外,各家新聞台出殯當日上午,從9點開始,幾乎都在每節整點新聞都以實況連線,向社會大眾報告告別式的進度,並且穿 插描「蚊哥」生前的「俠義事跡」,黑幫人士顯得格外「有情有義」。只是,頭條新聞與新聞報導量往往代表著媒體的立場與關切議題,這樣的報導是否也反應了新 聞媒體認同黑幫的行為?

「蚊哥」喪禮的報導方式在當時也引起了社會反彈,不少閱聽眾反應不願收看這樣的內容,甚至民間團體也將這則新聞票選為當年度十大烏龍新聞之一,只是,批評的聲浪言猶在耳,媒體卻是依然故我。

媒體報導陳啟禮新聞的報導量與強度並不亞於「蚊哥」新聞的報導,不僅定時告訴我們,那些幫派大哥或社會人事前往弔唁,甚至畫出幾個幫派的組織架構圖,以及, 幫眾人數與幫派人士的側寫,暗示著「大哥」們風光,與黑幫老大的傳奇性及英雄性格。這樣的報導方式,將可能在部分青少年心中建立「另類」的價值典範,或者 提供犯罪正當化的理由,進而產生負面的影響。

然而,任何「風光」的背後總暗藏著不為人知的傷痛,「英雄」也必須付出的代價,陳啟禮的牢獄生涯,造成身體不自由及心理的監禁,以及,晚年置留海外無法歸鄉的痛苦,這些不同面向的事實與評價,在電子媒體中卻很少看到,顯然的,新聞媒體在基本的「平衡報導」上,仍有待努力。

這種播報方式也苦了基層記者,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就曾接到採訪該新聞的記者朋友抱怨,表示自己對這樣的新聞沒什麼好感,也浪費媒體資源,但在長官的壓力 下,不得不從。抱怨若缺乏行動並無法改變太多的事實,但卻也反應了基層記者的無奈,媒體主管憑著過去的經驗,以為觀眾愛看,於是要求記者現場連線,看圖書 說故事,另一方面,也沒提供相關資源,讓基層記者能了解事件背後的歷史與不同觀點,進行豐富且有深度的報導,只能急就章地作流水帳式的報告,或者浮光掠影 的英雄式描述,也難怪,一則極負歷史意義的新聞,最後只是展現黑幫實力的情報看版。

不容否認,陳啟禮的一生的確充滿「傳奇」,將其生平置 於台灣歷史下解讀更具意義。他是過去軍情系統與黑幫政治的交會點,代表著威權時的荒謬政策與歷史悲劇,也反應了戒嚴期間統治集團的粗暴舉措,對異己的排 斥,有更多的歷史事實需要進一步的探究與釐清。新聞媒體實在可以藉由陳先生的過逝,還原更多當時的歷史,反思威權政治下種種白色恐怕的不當舉措,反省過去,讓悲劇不在發生。媒體不思此道,藉此提供社會更多的反思,若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掌握事件的全貌與意義,那可能就是刻意剝奪觀眾知的權力。

事實上,沒有什麼新聞是不能報導的,即使是「大哥」過逝也有其新聞價值與意義,問題在於,報導者的報導目的是為了獲得收視率,以滿足經營者的私利?或者,提 供社會上更多的正面價值?以及,報導的方式是要灑狗血,極盡煽情之能事?或者,提供更多的報導面向,讓社會得以多元反思?電子媒體大幅報導黑幫輓歌,未必 會增加半個百比分點的收視率,但卻可能引起社會的反感,這對收視逐漸下滑,公信力日漸下降的新聞台而言,實在是得不償失,黑幫輓歌不也對映出另類的媒體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