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生義?新聞標題的陷阱

  • 2007-12-20
  • 作者 / 鄭智仁(臺北市萬芳國小教師)

*原文連結* 

 

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節節高漲,截至十一月底為止,已經近逼一桶一百美元大關,也直接影響了國內油價的漲幅。雖然從九月一日起,政府開始啟動浮動油價機制,但十月下旬在討論十一月一日是否跟隨國際油價的漲幅,而調漲國內油價時,各界紛紛表達政府應出面平抑油價,不能繼續跟著調漲。

 

當時有一則新聞事件,就是媒體在訪問中油的主管機關──經濟部長陳瑞隆時,陳部長先是希望大家節約能源,改開小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可是當記者問及部長的座車算大車還是小車時,他卻說「3000cc算是小車」。這樣的回答引起了在野陣營及老百姓的抨擊,甚至有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以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加以諷刺。

 

這個新聞事件延續了幾天,時逢立委與總統大選前夕,不免又引來藍、綠雙方的口水戰,佔據了媒體版面。然而在這幾天的新聞(詳見附錄一)中,中廣新聞網在十月三十日的新聞,以「謝志偉:我的身份就是要坐三千CC」的新聞標題,特別吸引了我的注意。

 

如果只看標題而沒仔細看內文,大部分的人對這則新聞的想像,應該是新聞局長謝志偉覺得以自己的身份,座車排氣量必須是三千CC才能匹配,然後產生「又是個不知民間疾苦的官員」的無奈。這麼極為挑動讀者情緒的標題,到底是一語點破謝局長的傲慢態度?或是其實另有隱情呢?當我繼續細讀內文,發現謝局長的談話是在回應國民黨籍立委朱鳳芝的質詢時所發表,而且在這則新聞最末,他說:「現在他的身分配3000cc的車,如果他是國民黨,要配4000cc的車。」很明顯的,在謝局長實際的回答中,重點是在反諷以往國民黨政府更加奢侈,如果他是國民黨的新聞局長,就會配發四千CC的座車。

 

其他媒體的報導又如何呢?比照了ETtoday、中時電子報、自由時報、聯合新聞網在三十日或三十一日的報導,自由時報和聯合新聞網也同時報導了謝局長的談話──自由時報:「新聞局長謝志偉則強調,對政府首長而言,三千CC不是大車或小車,而是「正常的車」,且民進黨政府上任後盡力節約能源,每年政府機關至少節省幾千萬元的電費。媒體在議場外訪問他時,謝志偉又說:「小車就是小心一點開車。」」;聯合新聞網:「新聞局長謝志偉則說,三千CC的車子對部會首長來說,既不是大車,也不是小車,而是「正常車」,委員整天在討論大車小車的問題,聽起來「很機車」。

 

經由比報的程序,我們可以發現只有中廣新聞網強調謝局長的身份要配三千CC座車這件事,其他媒體都沒有提及。這讓我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中廣新聞網要特別以如此聳動的標題,斷章取義謝局長的發言呢?於是我接著搜尋那個時間點前後跟中廣有關的新聞,結果很快就發現了在此之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因為行政院的打壓,終於決定退出中廣經營權(詳見附錄二),而這個過程中,駁斥中廣方面的說法,為行政院辯護的,正是行政院的發言人──新聞局長謝志偉。這兩件新聞事件之間有沒有連帶關係,不言而喻。

 

我提出這個例子,並不是在為謝局長開脫或批判中廣,而是要從這個事件,來檢視台灣媒體在處理新聞事件時的問題。即使不是媒體人的一般閱聽人,也知道新聞報導應該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這已經成為一種普世價值。可是台灣的媒體卻常常著眼於自身的政治立場、相關利益,或是為了追求收視�收聽�閱報率,而將這樣的基本原則棄之不顧,以一些新聞製作過程中的技巧,達到操弄閱聽人想法的目的。在新聞標題上做文章,就是一種常見的手法。

 

當我們沒時間仔細閱讀新聞內容時,只看標題往往是讓我們大致瞭解一則新聞事件最快的方法。然而,不管是電視新聞的標題字幕、跑馬燈,或是報紙的新聞標題,畢竟只是短短幾行字,只能挑重點講,所以不見得能完整表達新聞內容。更糟糕的是,媒體常常會利用聳動的標題,將新聞內容斷章取義或以偏概全,以吸引讀者的注意。甚至當媒體對某些事件有既存立場(例如政治態度、利害關係)時,也容易利用這種閱讀習慣來誤導讀者,或是讓讀者產生他們所希望的情緒反應、想法。

 

對於這樣的情況,閱聽人可以藉由一些方式,避免個人受到媒體特定目的的操弄──

 

  1. 閱讀新聞盡可能可以閱讀全文,而不只是從標題來理解新聞:許多誇大、聳動、煽情的新聞標題,在仔細讀完內文之後,都會發現沒有只看標題時想像中的嚴重,或是完全不像標題所敘述的那回事,甚至只是未經證實的消息。
  2. 比較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導,才能有較客觀的瞭解:媒體多多少少都存在既有立場,在報導新聞時,會受到這樣的立場影響。要瞭解事件的原貌,可以藉由「比報」的功夫,從各種不同立場的媒體訊息中,拼湊出客觀真實。

 

當然,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就是媒體能夠自律,真正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來處理新聞,但在這個理想達到之前,藉由這兩項使用媒體的技巧,希望能幫助閱聽人免除媒體訊息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