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到媒觀 別再叫我草莓族

  • 2007-12-20
  • 作者 / 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原文連結*

 

看到「七年級」三個字,你會想到什麼呢?先別急著回答,先來看一下另一個問題。

 

我很喜歡在課堂上和學生玩RPG(角色扮演)的遊戲,設定一個角色讓學回答相關的問題。例如,我會問:「如果要你演老人,你會怎麼演?你覺得老人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的回答通常相當一致,他們會說「走路很慢、駝背、聲音低沈、愛嘮叨」,但「老人真的都是這個模樣嗎?」學生的回答幾乎異口同聲:「對啊!電視不都是這樣演的嗎?」

 

 

 

這的確是部分老人的形像,也是社會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但並非多數老人都是如此。不要以為老人家都一定在公園跳土風舞,或者,在家裡含飴弄孫順便碎碎唸。相不相信,我還親身聽過兩位年逾七十的白髮老「杯杯」邊吃火鍋,邊聊「天堂」呢!

 

 

「聊天堂?」你以為他們是在為自己的未來作準備呀?不!他們聊的是超火紅的線上遊戲「天堂」,他們不只在商量如何盜取寶物,如何並肩作戰,他們還在討論什麼時候要辦網聚呢!

 

的確,除非我們常和老人家相處,要不然對老人家的刻板印象大多是受到媒體的影響,但其實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大不相同,就算是雙胞胎也會有不同的個性和人格特質,可是媒體總是忽略個別差異,用最簡單形容詞呈現每個群體,形成刻板印象。

 

這樣的簡化標籤當然也貼在年輕人的身上。

 

談到「七年級生」許多人腦袋就會浮現「草梅族」三個字,接著就會出現「抗壓性低、穩定性差、眼高手低、不思考、愛表現」。彷彿七年級生全都是一個樣,不過,比「草梅族」年紀更小的「八年級生」似乎更慘,他們被叫作「吞世代」,不僅像「草梅族」一樣抗壓性低,手無縛雞之力,而且沒經濟能力,卻總會慫恿老爸亂買東西,好像一生只會敗家。

 

媒體除了常出現「草梅族」、「吞世代」這些老套的刻板形象,戲劇中的年輕人還可以區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終極一班」裡的逞兇鬥狠高中生,終日閒愰,隨時準 備打架;另一種則是「麻辣鮮師」裡愛耍寶的學生,搞笑和捉弄人似乎成了上學的主要目的。當然,媒體裡的中學生不全都愛調皮搗蛋,還是有好學生,不過,他們 不是很驕傲,要不然就是只是會唸書的蠢樣子。

 

青少年真的是這種模樣嗎?當然不是,這些青少年的形象似乎讓人忘了許多人還得努力考基測、學測、指考、補習、上輔導,也忘了青少年還有許多現實的日常生活。

 

不論是,「草梅族」還是「吞世代」,這些稱呼也不過是成年人的「文字遊戲」,從大人的眼光看孩子,永遠都是不成熟,一代不如一代,就好比你回頭看你的學弟、學妹一樣,總覺得他們比起自己遜多了,但真的是如此嗎?未必!只不過,是從你的觀點來看人家罷了。

 

年輕一點的人,通常只有被命名的份,很少能有自己的聲音。其實,我們媒體充斥大人聲音,成年人的世界觀,我們也很習慣從年長者的觀點看年輕人,但如果換個角度,讓年輕人在媒體裡說自己的故事,或者,用年輕人的觀點看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呢?

 

有些國家的電視台會讓青少年實際參與節目的制作,例如,阿爾巴尼亞的TVSH電視台有個有個青少年親自「操盤」的新聞時事節目-TROc-Straight Talk,這個節目和許多新聞性節目大大不同,從企劃、採訪報導、攝影到後製幾乎都由13-18歲青少年親自操作,讓青少年在節目中談談自己對政治、社會與文化的看法;而菲律賓的KNN (Kabataan News Network)也讓年輕人拿著麥克風、扛起攝影機報導法律、貧窮、教育、社區、文化等問題,更有趣的,KNN為了能呈現年輕人的多元觀點,在挑選小記者時,還會強調他們在社經背景、地方、族群的代表性,免得只是呈現某種類型的年輕人觀點。

 

「囝仔人有耳無嘴」其實還蠻適合形容台灣體和青少年的關係,因為,青少年不僅只能被動的接受媒體提供的訊息,有時候還得忍受媒體所塑造的刻板印象,很少有主動 表達自我意見的機會,還好現在有網路、有布落格,年輕人有比較大的空間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些學校也成立攝影棚讓青少年有使用媒體的機會。雖然青少年在網路 時代有了較多表達意見的空間,但如果覺得媒體對青少年的呈現錯誤百出,讓你不滿意,也請不要客氣,打個電話給媒體,大聲的告訴他:「我不是這樣子的啦!請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