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中的性別落差

  • 2016-05-04
  • 作者 / 郭宏恬(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研究員)

郭宏恬(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研究員)

  五個無線頻道,加上七個有線電視新聞頻道,再外加六個有新聞時段的頻道,將近十八個頻道,每天競相爭逐著這小小島內二十四小時的各式「新聞」。每日出爐的收視率報表,考驗著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鼻」是否靈敏,有無嗅出閱聽人的收視偏好。
      基於商業運作邏輯,我們幾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常出現在電視螢幕上的報導,就是閱聽人較會收看的新聞類型。好比電腦展及車展的新聞,報導內容未必都會詳述展覽商品,但總少不了穿著清涼的Show Girl熱舞表演的片段,正是因為此類型的新聞通常都能吸引觀眾目光。而電視台為了端出令人眼睛一亮的績效報告以爭取企業主購買廣告時段,播出類似的新聞就成了一種慣例。
新聞走向的轉變
      激烈的商業競爭,導致新聞徹底的商品化,新聞走向不再完全由產製者決定,而是取決於市場反應,即是閱聽人的喜好程度。近年來閱聽人的收視品味偏重娛樂效果,輕鬆活潑的軟性新聞較受閱聽人的青睞,嚴肅正經的硬性新聞則被打入冷宮。而名人緋聞正是其中一種容易炒作,又有高報酬(收視率)的軟性新聞。
      2007年開春最轟動的娛樂新聞,正由港台兩地一段若有似無的感情開始,再來則轉為名模與富商在尾牙秀上的聯合演出,名模與富商的曼妙共舞,讓新聞媒體追著每場表演內容隨之起舞,彷彿演出一檔「新聞連續劇」,讓富商的感情世界,成為大眾窺視的表演。
男女角色大不同
      在商業環境下,新聞記者必須要瞭解閱聽人想看什麼,才能成功販售新聞商品。而活動公關則要知道新聞記者要的新聞點,才能達到宣傳效果。但在主流的性別意識型態宰制之下,無論是尾牙秀的籌劃人員,或是新聞記者,甚至是收看新聞的觀眾,腦海中均潛藏父權思維,行為也深受其影響。
      好比在尾牙秀中,策劃者會認為名模的容貌及身體是賣點,再對照刊播的新聞:「粉紫色小禮服」、「搭配熱褲、網襪」、「低胸長禮服」、「緊身旗袍」、「露背晚禮服」,記者的確特別強調名模的穿著,而這些新聞內容都會讓觀眾感受到女體是報導的重點。長期的潛移默化,更養成閱聽人的品味,甚至嗜「色」成性。
      富商在舞台上表達「對名模有興趣」,記者也就順理成章說了一個「皇帝選妃」的故事。看看新聞中對富商的描述,「難過美人關」、「欽點」、「龍心大悅」,都在突顯他是「英雄」、「王者」。形容名模時則用嬌滴滴、嫵媚、姣好身材、優雅華麗、俏皮活潑等等,來強調名模姿態的可愛。記者套用郎才女貌的舊有二元性別概念,並擇取符合既有性別角色的事件報導,漸漸形成此則新聞的基本模型。
根深柢固的性別刻板印象
      當富商的手,想搜名模的身,雖然帶來了這段「新聞連續劇」的最高潮,卻也讓戲在大眾的反彈中畫上句點。搜身秀的玩笑,可能來自於籌劃人員的構思,亦可能是富商的臨場奇想。無論由何而來,在透過電視新聞播出之後,大眾不再認同或欣賞這些與表演相關的新聞,社會公評終於讓新聞停止播報。
      早期餐廳秀的表演中,男性經常對女性亂開黃腔,如表現出垂涎女性身體的渴望,以帶有性暗示的言語挑逗女性,或以與性相關的雙關語製造「笑」果。隨著國家對媒體言論的解禁,電視綜藝節目經常出現此種表演方式,演藝獎項的頒獎典禮也可看到,沒想到還登上了大企業尾牙秀的舞台。
      也許正是長期的耳濡目染,以致活動的籌劃人員認為搜身秀可以製造效果,或是讓富商臨時起意開了這個玩笑。追根究底,深植眾人心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才是造成表演失當的主因。新聞媒體雖以平衡報導方式提及他人對事件的解讀及批評,卻未反思自身一路的吹捧、炒作,正是導致批評的原因。起初對事件的報導角度,更是與富商秀過頭的表演源於相同的性別意識型態。
閱聽人應有的行動
      閱聽大眾品味與媒介內容間的關係,相互影響亦互為因果。新聞媒體的「腥、羶、色」,正來自於大眾的捧場。而媒體不管是以男性凝視(male gaze)的角度提供新聞畫面,或是製作種種的新聞通俗劇碼,也是新聞工作者因應閱聽人的固有想像及渴望所進行的新聞選擇。然而,少數社會團體或個人的批評抗議,並無法與收視率報表的佳績相抗衡,閱聽人若覺察到新聞報導的不妥,請做出更好的收視選擇。除了轉台之外,更要積極的直接向媒體建言,以觀眾的身分督促媒體改變報導的方式與角度。惟有閱聽人不再被貶抑女性個體的表演所取悅,並主動要求媒體進行修正,媒體才可能停止有違性別平等的作為。

(媒體識讀e報報第十五期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