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是八點檔,還是新聞?──從潘世偉事件看媒體性別意識

  • 2016-05-04
  • 作者 / 林秀怡(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前勞動部長潘世偉與秘書的夜會事件,經特定媒體批露之後,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調侃話題,多家媒體爭相報導,並採訪雙方當事人詢問會面細節及原因。細究其報導內容,不少家媒體以「緋聞」與「晚間密會」下標題,爾後的接連報導也以「桃色風波」一說,試圖將此與之辭職做連結。檢視這系列的媒體報導內容,可以清晰看見媒體性別敏感度的差異,不僅影響其報導方式,同時也影響到其作為社會教育公器的品質。

  

媒體針對女主角的感情生活挖掘,並且從其同事所宣稱的部長拒絕其他同事,指定帶其出國開會;或是雙方提早一天出差是共度「蜜月」等等,影射兩人間有曖昧關係。部分媒體注意到其與秘書在下班後互動,可能涉及職場性騷擾;在報導中特別就此部分詢問專家意見,如何拿捏職場中的兩性互動,避免產生誤會等等;並在文章最後提醒盡量避免在上班時間外單獨接觸,作為保護自身的建議。儘管如此,媒體作為教育者,其傳遞的資訊卻未能更新;反而再次傳遞職場上「男女授受不親,潔身自愛、明哲保身」的性別刻板印象。

  

事實上,職場性騷擾早已超過男女授受不親的範疇,所涉及的並非只有男女,還包括跨性別、同志等勞動者;2008年,「兩性工作平等法」正式更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即是注意到性別範疇不僅只有男女所做的修正。2013 年,將保障範圍從聘僱員工、求職者,擴大到實習生及建教生等。而該法所稱的職場性騷擾的樣態,也不僅包括多數人較常知道的交換式性騷擾與敵意環境,還包括較少為人所關注到的性徇私。所謂的性徇私,指的是在職場中因為性交換而使其中一方圖利,而使第三人權利受損(如升遷機會等)。

  

從報導內容來看,媒體多以受訪者宣稱兩人間並無曖昧情愫與濫用權勢性騷擾,並且將其同仁所指稱的相關事件做為兩人關係不單純的影射,將報導方向指為「兩個成年人間的八卦緋聞」卻忽略這些很可能是性徇私的職場性騷擾。對於該事件是否為職場性騷擾或是緋聞,仍需更多釐清與調查;行政官員是否適任其職位,應該以其任內工作成效來做判斷,而非以個人私德來連結。潘世偉是否適任?媒體可以蒐集歷年來其重大政策的表現與新聞內容作比較,而非將重點著重在其一周夜訪女秘書家幾次?怎麼去?待了多久?等細節上。

  

我們當然知道,媒體工作者每日辛苦面對各種議題,敏感度與專業知識無法面面俱到;近幾年,媒體報導中對於女體呈現、性侵害報導等已有諸多自律規範與改善;但是對於不同議題中的性別意識卻仍有諸多進步空間。性別無所不在,媒體作為教育社會大眾的公器,我們期許能用具備性別敏感度且更宏觀的視角傳遞真實資訊與善盡教育義務,而非只是茶餘飯後一起共譜劇情的八點檔。如此,才能更善盡媒體的社會責任,落實性別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