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事實時代的性別「爭議」(下)

  • 2017-07-31
  • 作者 / 廖珮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對於「性別」的狹隘理解在後事實時代成為國家推動性別平權的濫觴,「父權」應當被理解為一套透過鞏固兩性性別角色以及長幼權威關係的結構,特別是在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中,「父權」體制並不只建立在兩性的性別角色分工之上,同時也透過性別加上世代排列組合出的家庭角色來鞏固這套體制。因此,不管是「聽大人的話」,或是「男人本來就應該賺錢養家」、「兒子本來就應該承接家業」等等都是在鞏固父權,也是世代成為強化父權對各個性別控制的工具。性別平權意欲改變的是父權制度,這意味著,性別平權在處理的不只是「性」或「性別」的議題,而包含「世代」加上「性別」,或是其他因素加上「性別」所帶來的權力不對等關係。簡而言之,性別平權意欲破除的權力關係是某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絕對服從的不對等關係,性別平權欲達成的目標是解除這種絕對服從的制度,進而建立一套讓每個群體、單獨個人都能受到相同保障的制度。當社群網站的討論以「晚輩不懂得尊重長輩」、「沒大沒小」作結時,長輩對晚輩不諒解的憤怒情緒將影響雙方於線下世界的關係,晚輩必然服從長輩的道德權威論點更無法推進憲政民主國家下公共政策的理性討論空間。理想的公民社會中,參與政策討論需要奠基於事實理據,而非奠基於長幼權威關係之上,長者所言不必然全對,幼者所言亦非毫無道理。

 

        「現在年輕人都只在乎同志議題,不在乎婦女議題」或是「年輕人是跟風、跟流行才支持同志」這些話呈現的不只是「性別」議題的不同理解,更呈現出上位者或長輩自身未察覺的「世代」議題。網路科技帶來的便利性使得面向大眾的傳播媒體式微,媒體市場漸趨破碎化,分眾市場興起,這意味著不同的媒體使用習慣將影響不同使用者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一方面,分眾市場和社群網站更利於連結相同思想和相同理念的人群。另一方面,分眾市場帶來極化效應,人們只需跟「同溫層」「取暖」,不需面對思想和言論上的挑戰,感覺不舒服便可斷然離線,或是使用自身在線下世界的權力關係壓制他人發言。「性別」一詞的典範轉移和道德論述有其世代差異,當這種代間差異被詮釋為「年輕人跟風、跟流行」或「年輕人只在乎這個,不在乎那個」時更強化「年輕人無知」的形象,也在無形中強化支撐父權體制的世代權威關係。不管是工作群組或是家族群組,若能藉由網路科技的便利性和互動性來增進世代之間的理解而非對立,這將更有助於破除權威關係,也對後事實時代的困境有所幫助。
 
        本文所謂世代差異是以「解嚴」為重要分水嶺,解嚴之後媒體環境產生重大改變,大眾媒體不需通過黨國意識形態的言論審查,媒體頻道漸趨多元,文章開頭引述的七年級生都成長於這樣蓬勃發展的媒體環境中。習慣於戒嚴時代報紙四大張,電視老三台的世代往往認為「媒體太亂」讓年輕人學到「不好」的事情,這種對於大眾傳播的觀點呈現的是早已過時的被動閱聽眾觀點。多元的媒體環境中,不分世代的閱聽眾都應該學習識讀媒體的能力,辨別每日接收的媒體訊息如何產製、資金來源,乃至於其背後的意識形態。隨著90年代網際網路將個人電腦連接到全世界,從電子佈告欄(BBS)到網際網路2.0到內容網站,線上世界的去中心化、去權威化讓解嚴後的世代接收媒體訊息的同時能快速地查核訊息來源,建立線上的同儕審查機制,並以理據來進行論述。七八年級生習以為常的「打臉」和「酸民」文化常以輕鬆戲謔的方式討論嚴肅議題,這些行為卻常被解釋為挑戰權威或對長輩的不尊重。然而,對熟悉網路文化的世代來說,「打臉」是類似學術同儕審查機制的論辯過程,「戲謔」則是因應社群網站的半公開、非正式特性,如此才有利於訊息觸及的廣度。(本文囿於篇幅,暫不討論打臉文化和酸民文化玩過頭所帶來的刑事責任,我在這裡提出這兩種線上世界文化的特殊性乃是呼求不了解線上世界文化的網路使用者認真看待線上世界的不同文化現象,而不是僅以拒斥或貶抑態度面對之。)
 
        「打臉」文化挑戰的權威不只是線下世界掌有權力的人,網路使用者也毫不留情「打臉」他們曾追隨過的網路意見領袖,從權力運作的角度來看,「打臉」文化欲解構各種權威角色,在線上世界建立起較為平等的同儕審查機制。「酸民」透過戲謔和嘲諷的方式來抒發對特定議題的不滿,而不熟悉這種戲謔嘲諷的使用者往往太過嚴肅認真,或是看不懂網路使用者的反諷意涵。不熟悉這些網路文化的解嚴前世代視鄉民網友如大敵,即使鄉民網友言論未達犯罪程度,也未構成網路霸凌,不同世代對於線上世界文化的認知差異往往使得線下世界的權威者訴諸權力。已進入職場工作的七年級生不乏這樣的經驗,即使在工作的line群組盡力避免與主管同事討論「爭議性」話題,在自己社群網站頁面更新的動態仍被斷章取義截圖給主管,私領域的言論被主管同事視為「負面」言論而遭到監控。或是,某些職場的主管誤認為社群媒體的經營是另一種單向傳播的工具,因此工作用的社群媒體內容遭到質疑時,主管便要求七年級生「管理」頁面,讓那些「負面」言論消失。
 
        一旦線下世界的權威者面對線上世界挑戰,而直接訴諸權威要求下位者噤聲,或訴諸長幼關係要求晚輩絕對服從,這將讓後事實時代不求理據只信服個人觀感的狀況惡化,更加深父權體制裡長幼之間的權威關係。話語中刻意強調「年輕人」的行為便在無形中塑造世代對立,這種訴諸權威或情感的論辯方式無助於公民社會的發展,也可能讓當代社會不同世代間認知世界的方式漸行漸遠。解嚴至今已三十年,政治民主化,人際關係也當逐步解嚴。網路科技帶給我們的不會是毫無限制的言論自由和謾罵對立,若能破除心中的權威關係,不畏懼於平等的人際關係,在線上世界建立更為動態的溝通協商模式,以開放心態面對不同世代的挑戰,誠摯而輕鬆地看待戲謔和打臉的線上文化。那麼,在後事實時代,我們也能使網路社群成為絕佳的公民討論空間,推進憲政民主國家的政策討論,建立一個各種性別和不同世代都能平等生活的台灣。
 
→ 後事實時代的性別「爭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