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職的難為,為難的母職:從一則兒童受虐致死新聞報導看智能障礙者的母職

  • 2019-11-06
  • 作者 / 呂思嫺(社工師/前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聘用研究員)

     11月本是家家戶戶準備倒數迎接新年來到的時刻,然而首善之都臺北市卻發生令人震驚與心碎的2歲男童遭受林姓生母虐待餓死在廁所事件。透過新聞媒體報導可得知男童生母的相關資訊,來自南部弱勢家庭,本身經濟狀況不佳,從事特種行業為生,是一名智能障礙中度的女性,屬於面臨較高風險的社會弱勢人口。除了大眾媒體和網路社群中眾多批評男童生母的聲音,惋惜兒童保護工作的遺憾,期許日後社會安全網能補強接到更多可能被漏接的弱勢家庭外,實際上我們需要對這個新聞事件近一步進行不同視角的討論。

 

智能障礙者母職及子女議題已存在,卻長久被忽視缺乏社會支持

 

     除了針對兒童保護及權益的討論,此次新聞事件另一項重點是智能障礙者的母職及社會支持議題。新聞報導告訴我們林姓生母在日常工作表現與一般人無異,在酒店工作亦受到顧客歡迎,然而這是否意味林姓生母是具備適當親職能力?實際上擔任母職的能力是需要透過許多學習方可具備的,對一般人而言已屬不易,相信對心智障礙者亦是一項挑戰。

  雖然我國在兒童及女性保護、權益的議題已有一定的重視與發展,然而新聞事件中行為人所代表的群體,女性障礙者卻是長期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周月清,2012)。在此次案件中,兒童權益保護及對女性障礙者的家庭支持其實是一體兩面相互連動的,兒童虐待事件背後其實是女性智能障礙者未能適當的履行母職。然而在當代臺灣社會障礙者想要履行親職時面臨許多的困難,「做媽媽」對於許多女性障礙者是充滿挑戰的任務。這些挑戰可能是大眾媒體傳遞出的刻版印象(例如認為障礙者沒有照顧子女的能力、認為障礙者是有缺陷的),因此我們經常可從新聞報導中看到智能障礙或精神障礙者被家長帶往醫院進行結紮或子宮摘除手術,例如2011年母親為精障兒子進行結紮、缺乏生活環境中的硬體設施(例如無障礙設施的缺乏,可參考「身心障媽咪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報導)、未能提供女性障礙者必要的妊娠照護服務(例如無法提供智能障礙者能理解的懷孕衛教資訊)、甚至是法規的歧視作為,例如優生保健措施減免或補助費用辦法明訂有精神疾病或有礙優生疾病及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證明者可申請減免結紮和避孕手術之費用,直到日前衛福部認為上述條文有歧視意味故將進行條文修正等等。在上述這些情形或歧視性措施沒被改善前,未能被充分支持的障礙者母職實際減損的正是對兒童的保護及落實其權益的威脅。筆者建議對於這次事件的解讀與認識不可停留在媒體傳遞的林姓生母日常行為無異於他人的表面訊息,而需更多了解智能障礙者作為易受傷的群體在母職角色面對的困境及相對應風險。

 

     究竟像林姓男童生母需要履行親職的障礙者是不是冰山中的一角呢?下面官方統計資料及學者的研究能夠為我們解惑。內政部(2011)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報告就指出,該次調查中約七成五的女性障礙者育有至少一名子女,國內長期關心身心障礙議題的學者亦提到我國智能障礙者雖然結婚生育比例不高,然而存有婚姻關係之智能障礙者擁有子女的比例卻高達8成(邱大昕,2014)。透過這些調查及此次新聞事件突顯了正視障礙者母職與提供支持服務其實是當前社會福利服務必要面對的議題。創造友善的母職及育兒環境,來協助智能障礙者能有適當執行親職的機會,除了相關福利、特殊教育、醫療照護服務的提供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必須要能看見這群「特別的媽媽」,要願意接納這群媽媽,瞭解他們履行親職時的需要並試著改變大眾媒體中傳遞出對智能障礙媽媽的負面及刻板印象。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1)。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邱大昕(2014)。感官、智能與精神障礙者婚姻狀況變化初探1905 vs. 2006。身心障礙研究,12(1),13-25。

周月清(2012)。女性身心障礙者的就業: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與性別觀點的對話。臉書貼文。

自由時報(2013)身心障媽咪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7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