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貞教育真的是保護傘嗎?--淺談守貞教育與兒少性剝削事件

  • 2020-12-09
  • 作者 /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人才資料庫講師 陳怡茹

近來不只韓國,臺版「N號房事件」層出不窮,除了加重法律刑罰外,我們是否能回頭檢視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我們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未經同意散佈性私密影像的事件卻年年攀升?

 

守貞教育與保守觀念的桎梏

「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起源於美國教會,強調「婚前守貞、婚後守約」的教材,教育學生不要進行婚姻以外的性行為,將婚姻視為「異性戀專偶制的真愛」,忽視同志青少年的需求,甚至將同志視為異常或不自然。守貞教育認為如此就可以預防懷孕和性病,其守貞理念加上基督宗教信仰,恰好與臺灣傳統觀念中不知如何與孩子談性說愛的保守觀念接合,讓有心宗教人士主導性教育議題。然在許多嚴謹的科學實證研究指出,守貞教育不僅無效,甚至會傷害青少年的性知識,此種教育違反憲法權利及國際人權[1]

臺灣在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至今僅16年的時光,即便法規看似完善,但教育始終尚未普及至社會中沒受過性別平等教育的人,以臺灣國民義務教育的年紀來看,約莫30歲以上的中壯老年人幾乎沒有在國民義務教育階段接受過性別平等教育,然這群人現已成為社會砥柱,掌握社會資源並僵化了保守觀念的性別歧視。

守貞教育與保守觀念忽略兒少對性探索的需求,加深異性婚姻關係以外的懷孕和性病污名,結合臺灣社會中普遍對性隱晦不談的態度,反而造成兒少缺乏足夠的性知識,遇到狀況不敢開口求助,進而無法應對因性暴力、性剝削產生的問題。

 

去除性污名與停止檢討被害者

去除守貞教育與保守觀念帶來的性污名,並以健康、開放、包容的態度討論性行為是健全兒少人格與情感發展的關鍵因素。以「未經同意散佈性私密影像」為例,當私密照片被放置於網路擴散後,被害者往往得到的不是同理或支持,而是被質疑「你當初不要拍照給人家不就沒事了。」、「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一定是因為你很騷」……,然而無論當初自願與否,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散佈這些性私密影像!造成痛苦的不見得是性本身,而是未經同意的曝光。即便是交往中的伴侶關係,只要是未經當事人同意對性隱私的傷害,即是性暴力、性犯罪的行為。

為何我們不去探討性犯罪的行為,卻回過頭來檢討被害者?

尤其當守貞教育與保守觀念譴責婚姻以外之性行為時,導致許多被害者在性私密影像被散佈時會責怪自己,甚至被威脅了也不敢說、不敢求救,因為其往往要承接社會帶來的性污名,擔心他人眼光,覺得害怕丟臉,強壓在被害者身上的羞恥感反而造就了性剝削的無限惡性循環。強化性的污名、檢討被害者皆無益於性暴力、性剝削的防治,更容易使被害者在遭受侵害時不願向外求援。

       

營造友善討論性與情感疑惑的環境

解構性污名有賴於建立一個友善討論性與情感的環境。在青春發展階段,兒少面對身體性器官發展、賀爾蒙的變化與對情慾探索的渴望,都是需要被理解、陪伴與討論的。若我們仍以守貞教育與保守觀念恐嚇孩子「不要發生性行為」,往往阻斷彼此溝通的可能。當疑惑無法被面對面解答,甚至得到的是責備與恐嚇,換來的只是表面上的寧靜,孩子們將在噤聲後把這些真實的需要轉至地下化、網路上。

因此友善的性教育、情感教育應考慮到社會的多元性,不能只以「異性戀一夫一妻」作為教材的範例,應納入各式各樣的多元性傾向與家庭,才能反應真實樣貌並讓所有的可能一起被討論,若能以開放的心態應對各種可能性,將有助於減少各種難以和大人說出口的「櫃子[2]」,避免說不出口的秘密成為滋養犯罪的溫床。

 

拒絕成為網路兒少性剝削的加害者

若問:除了透過教育的改變,從最根本解決兒少性剝削事件的產生、給予受害者求助的勇氣以外,現在的我們還有什麼事情能夠做?

以下有些方法跟概念,都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

  1. 避免助長點閱率以及分享率:當我們看到網路上流傳的兒少私密影像連結時,應拒絕轉分享連結,以免造成「有需求即有供給」的狀況。
  2. 避免跟風留言以及二度傷害受害者:拒絕在聊天室、網路論壇留言等公開場合留下「求上車」、「二手的」等帶有歧視性與譴責性的言論,避免再次傷害受害者、讓受害者不敢開口求助。
  3. 善用相關的檢舉機制:利用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將相關資料搜集起來,向主管機關申訴檢舉,避免兒少遭受到更多的性剝削。

 

總結

唯有營造友善環境,不避諱討論各種性與情感話題,不再去責難情慾的探索,讓每一個人都能自在地談性說愛、讓各式各樣多元的性與情感疑惑能夠被解答,性才不會淪為傷害與暴力的工具,我們才有可能接住獨自往下墜的人。

若我們仍以不切實際的守貞教育與保守觀念對待兒少,持續將性污名化、神秘化,否定各種性與情感的可能,縱使我們將兒少性剝削刑責加重、處罰施暴者,性依舊因為不能討論躲回櫃子理,甚至被拿來牟利,一樣的事件仍會層出不窮。

同時,我們每個人也能夠成為杜絕網路兒少性剝削的力量,透過不同的管道改變現狀、正視兒少性剝削背後的結構性問題,才能夠營造更友善兒少的社會。

 

[1] 此段內容摘要自,高穎超〈讓研究證據說話——為什麼貞潔教育無效又有害〉,2016,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74期。

 

[2] 源自於出櫃(Coming out,又稱Coming out of the closet)一詞,為LGBT表達自己為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者的行為,櫃子(the closet)被引申為無法說出口、無法對人坦白或張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