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新時代大挑戰-聽聽諮商師怎麼說?】

  • 2021-12-03
  • 作者 / 黃璧君 心理諮商師

        從2000年代以來行動上網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徹底翻轉了我們的生活。這樣的文化變遷,自然也影響了兒少的生活,離不開網路、離不開手機,許多師長皆對於如何因應新媒體文化,苦惱於如何協助孩子學會媒體識讀。

        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對於兒少而言,新媒體的意義不僅僅是媒體。新媒體有著資訊快和即時的特性,但也由於此發展出某些特性,比如說:真實性需驗證以及內容煽動以吸睛。廣義的新媒體包括了網路新聞、社群平台以及通訊工具,尤其是後兩者對兒少的影響相當深遠。

 

         今次想先與大家分享討論的便為其中之社群平台。社群平台從2000年的部落格時代,以文字為主、佐以圖片的方式來分享,儼然是個自己的生活文字創作平台;轉變為FB時代,透過圖文相輔的方式,且同時更強調了其中之人際互動;近年來崛起的為IG和抖音時代,比起文字更重圖像,強調即時和互動。

 

         在這樣的平台中,兒少面臨到的是大量的資訊量以及多元的網路社交行為。兒少在發展階段,常常處於極需自我認同的階段,他們常常浮上心頭的便是『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幹什麼』的問題。而這些答案往往產生於關係之間,在與重要他人互動之中我們才能摩挲出自我與他人的界線。而網路提供了嶄新的社交樣貌:一部分他提供了更多的人際互動的可能,許多在現實生活與人絕緣的兒少,得以在網路上得到自己在現實中尋求不了的人際連結;但另一部分,網路亦可能成為現實生活的延伸,透過IG標記、限動來昭告自己和某些人的連結等引發社交上的焦慮。

 

         身為心理師,當處理到類似議題時,我總想著我們有沒有花時間協助兒少知道可以如何使用這樣的平台和媒介。所有的事物都符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端看我們如何管理以及使用他,但在我們的教育之中,總缺乏了情感教育,特別是隨著科技的推移,人際關係的樣貌已與過往極度不同,我們如何幫助兒少在更複雜的互動中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的界線。

 

         在社交平台上也往往充斥著各種新媒體的資訊,平台上總是不乏著各種網紅領袖的意見表達、新聞報導以及各式影劇的影片。這些文化逐漸演變成了青少年和兒童所認知的普羅大眾價值,這是他們所收聽所觀看的,耳濡母染下自然也形成了價值觀。

 

         相較於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新媒體反倒尚未受到清楚的法律規範,也因此在自媒體以及沒有清楚的媒體規範下,相當難以在內容上把關,以至於兒少在社交媒體上便會接觸到大量的假資訊、不當內容等,甚至兒少本身也容易使用社交平台引發網路霸凌或者發表激進言論等狀況。

 

         但我認為除了新媒體需要有清楚的管制之外,也應該教導兒少能夠媒體識讀,甚至擁有媒體素養,培養出自己能夠自決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並非教導步驟來傳承,而是要透過環境的支持來培育:
 

(一)給予開放性討論的空間,在事物的討論上給予兒少一個沒有對錯好壞的空間,以鼓勵討論來取代給予答案或建議,幫助兒少能夠有安全討論,不用擔心外在評價的可能。

(二)培養批判性的思考: 鼓勵兒少能獨立思考,對於原有的刻板印象能夠有挑戰,增加更多不同論述的發想空間,但師長們本身也要有準備迎接挑戰的能力,當外在重要他人能給予其安全感和足夠的空間,兒少思考的空間也越大。

(三)鼓勵其自我表達: 引導兒少能夠有空間和時間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透過練習使想法能夠被論述,並且也給予其重視。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兒少,自然能夠對於外在資訊擁有自己詮釋的能力,不容易照單全收,也更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上責任。如此一來,不但在智性上擁有辨識的能力,也會擁有自信和清楚的自我狀態,自然而然也能夠管理自己如何使用媒體得到資訊或傳遞資訊。

 

         時代變遷,在科技化時代中,我們需要理解兒少面對的是不同的資源和挑戰,調整自己以能給予其足夠的同理也能夠與其討論,因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中,身為師長的我們需要提供的就是穩定的環境支持與陪伴。

能夠培養面對社交平台時具有媒體辨識能力與素養的兒少,關鍵點就在於我們能不能同時在外在環境和品格培育中建立良好的土壤使其在之中茁壯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