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網路性暴力的距離
- 2024-12-15
- 作者 / 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主任 劉昱均
孩子與網路性暴力的距離
「小哥哥,交個朋友好不好?」、「我們正在找泳裝模特兒、內衣試衣員,妳有興趣打工嗎?」、「想要遊戲點數嗎? 訊一下,我就給你500點數」、「現在有短影音演員招募,只要按照DEMO片拍攝,入選後有獎金,還可以成為短影音演員喔!」、「我們來交換看看彼此的身體發育,沒有人會知道,我們只是好奇」
這些是我們性影像處理中心經常聽到的性影像外流的故事開頭。兒少性影像外流的案件,可能也比大家想像中的頻繁,在2024年截至9月,兒少被害者佔整體被害者四分之一。
「孩子為什麼要拍攝性影像!?」是家長在事情發生後最常詢問、自責的一句話。根據性影像處理中心處理過的案件,從2016年iWIN團隊處理性影像,到現在(2024年)性影像處理中心處理性影像,我們發現孩子們拍攝性影像主要原因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主要分成三大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物質誘惑」:在數位時代中,孩子的心智與訊息接受廣度遠超過父母想像,部分兒少追求物質生活、財富自由。在沒有完整的價值觀前,兒少難以控制對物質的慾望,對於尚無能力購買或消費之物,就會想透過其他方式交換取得。是以,部分兒少會透過拍攝性影像去交換所需之物,如最新型號的手機、演唱會門票、遊戲點數;部分兒少確實因此交換到所需之物,但也有不少兒少,拍攝提供後也拿不到所需之物,影像最後還遭外流。
另外,有許多孩子都在談「財務自由」、「投資賺錢」,想透過財務自由來擺脫家庭的約束,或是想自己打工賺錢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在對金錢的追求下,加上對自己身體保護認知缺乏,就很容易落入性影像誘騙陷阱中。
第二種類型是「情感需求」: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需要同儕支持、探索愛情。因此,在此過程中,不少兒少在戀愛關係中,會在伴侶的要求下拍攝性影像;或是透過自行拍攝性影像、性感影像傳給愛慕的人,藉此吸引對方。除了戀愛關係外,部分兒少會透過與好友一起拍攝裸照,來證明友誼情深。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兒少雖然善於使用數位服務,卻對於自身隱私保護知能嚴重不足。為證明與同儕間的情誼,或在戀愛關係中的忠貞,會將自己的社群帳號密碼提供給好朋友、伴侶。在情感生變、反目成仇時,朋友、伴侶就透過被害兒少自身的社群帳號散布被害兒少的性影像,造成被害兒少社交圈的崩壞。
第三種類型是「好奇心理」:許多孩子在青春期間,對於自己的身體發育感到好奇,在不好意思與父母、師長討論的狀況下,會跟同學或網友分享胸部、生殖器的影像,討論發育狀況,甚至與網友透過線上方式探索性。部分兒少認為,在身體沒有被碰觸的狀況下,都是安全的。但也因此,許多誘騙者偽裝成與兒少同齡/同性別、或大哥哥/大姊姊,假借共同探討發育,誘騙兒少拍攝生殖器影像。
我們團隊也發現,會拍攝的兒少多少會有「我也覺得怪怪的,但不知道怎麼拒絕」、「我身體沒有被碰到很安全」、「朋友這麼做也沒事」、「他/她是值得相信的人」等想法,導致縱然知道拍攝性影像有遭外流的風險,但無法理解遭散布後對自身影響有多巨大,或保持僥倖心態,仍會拍攝性影像的現象。
數位時代,一台設備、一個網路連結,就將孩子推向無邊無際的數位世界中。沒有安全知識的他們,隨時可能墜入陷阱。從物質誘惑到情感依賴,再到身體探索,這些原因看似不同,但背後反映的是孩子在數位世界中的脆弱。因此,具備數位素養、網路安全知能是數位時代下所有孩子們都必須具備的。
然而,建立滑世代孩子們的數位素養,不應該用「禁止」式的管教,而是讓孩子在使用網路的時候,與孩子共同討論使用規範,建立與孩子對話基礎。培養孩子分享在網路上的所見所聞,讓孩子遇到危險時,能更願意即時向父母求救,避免憾事發生後仍深陷地獄不敢求救。
倘若孩子不幸遇到此類事件,我們要做的不是責罵或責備,而是保持冷靜,保存證據,尋求專業協助。記住,孩子的安全永遠比追責更重要。也千萬不要先刪除任何影像、帳號或對話,保留相關證據將有助進行一些防禦計畫。
除了報警外,無論影像有無被散布,都可以向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進行諮詢、申訴,我們可以協助通知平台移除已經被散布的影像;還沒被散布的未成年性影像,我們將協助轉介至衛福部委託台灣展翅協會執行的「兒少性影像轉碼比對移除計畫」進行防禦。
性影像處理中心全年365天早上9點到晚上10點皆提供熱線服務,熱線電話:02-6605-7337;同時也提供24小時線上申訴表單,協助通知平台移除被散布之性影像,及協助未被散布的被害者進行防禦計畫,官方網站:https://tw-ncii.wi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