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識讀出發:青少年如何面對數位性暴力的挑戰

  • 2025-06-16
  • 作者 / 勵馨基金會 副執行長 王淑芬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數位世界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個充滿機遇的環境,同時也可能隱藏著許多風險,特別是「數位性暴力」。數位性暴力是一種利用數位媒體進行的性暴力行為,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威脅尤為嚴重。本文將探討數位性暴力的各種形式,結合近期的新聞案例,分析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的脆弱性,並提出防範策略,期盼能透過媒體識讀的能力培養幫助青少年建立自我防護意識。

數位性暴力的表現形式多樣,常見的有:

  1. 未經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未經他人同意,將其性私密影像(如裸露或性行為的影像)進行分享、傳播或公開的行為。
  2. 網路誘騙與威脅:利用金錢、感情、詐騙手法或其他利益來誘騙青少年提供性私密影像,並在取得影像後進行勒索或威脅。
  3. 商業性剝削:透過金錢或其他利益交換兒少性服務(直播表演、從事性工作等)。
  4. 深偽技術(Deepfakes):使用AI技術製作假影片,將他人臉部嫁接到色情內容上,這不僅侵犯了個人的隱私,還可能對其名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5. 網路性騷擾:在社群媒體、聊天室或遊戲中發送不當性暗示或評論,這包括持續性的性邀約或不受歡迎的露骨訊息。
  6. 網路性霸凌:針對性別、性傾向或性表現進行持續性的羞辱或攻擊,導致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脅。

(以上針對兒少進行數位性暴力將涉及「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性騷擾防治法」等相關法規)

近期新聞案例分析

    最近引發社會關注的黃子佼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兒少數位性暴力案例。黃子佼被查獲「持有」2,259部兒少性影像,受害者年齡介於10至17歲之間,全台亦有超過450人因同樣管道購買兒少性影像被列為被告,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顯示數位性暴力的普遍性和隱蔽性。這起事件揭示了台灣兒少數位性暴力的嚴重性,引發了社會對兒少性剝削議題的重視,遂在2024年8月特別修「兒少性剝削防制法」,加重拍攝、製造、散布、持有及「對價持有」(註:指以金錢或物品交換方式持有)兒少性影像的刑責。除了對社會大眾教育光「持有」兒少性影像都違法的法治觀念外,也宣示對「兒少性剝削零容忍」的態度。

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的脆弱性

    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面臨許多特有的風險,由於他們對於數位媒體的依賴性極高,這使他們更容易接觸到不當內容,加上青少年階段的發展特質,使得青少年在面對數位性暴力時顯得更加脆弱。

  1. 網路依賴性高: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比例與使用時數愈來愈高,更容易接觸到網路不當內容,加上大數據的演算推播,使青少年資訊擷取過於單一,可能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判斷力。
  2. 身分認同探索期,尋求同儕認同:青少年屬積極探索自我與建立個人身分認同的階段,渴望被認同與接納,為獲得同儕認同,轉而過度分享敏感資訊或照片,容易引發後續風險。
  3. 情感與性發展的探尋:青少年對情感與性議題充滿好奇與探索慾望,容易受到感情與性的不當引誘。
  4. 乏辨識與應對能力:青少年因生活經驗不足,心智未成熟,難以辨識網路上的不當行為或危險訊號,容易受到信息的誤導或操控。在遭遇網路問題或危機時,往往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技巧。
  5. 安全與法治意識不足:青少年網路安全的意識薄弱,忽視隱私設定與保護措施的重要性,對於數位行為的法律後果亦缺乏了解,可能在無意中觸犯法律。

    這些脆弱性顯示了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數位素養與自我防護的能力。

媒體識讀教育的角色

    媒體識讀教育在防治數位性暴力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媒體識讀能幫助青少年識別媒體內容的目的、來源與可靠性,透過培養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可以更好地識別網路上的風險信號,設定個人邊界,以及在面對數位性暴力時採取適當的行動。因此,學校和社區應積極推廣媒體識讀課程,通過案例分析、同儕教育和創意媒體製作等方式,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學習如何應對數位環境中的各種挑戰,增強青少年的防護能力。

青少年自我防護措施

青少年可以透過媒體識讀的學習,採用以下措施,幫助個人在數位世界中更有效地防護自己的隱私和安全,從而降低潛在的風險,確保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數位環境中保持安全和安心。

  1. 培養數位安全意識:定期檢查並更新所有社群媒體的隱私設定、清理好友及追蹤者名單,限制可察看個人資料的人。避免分享可識別的個人資訊(例如住址、聯絡電話和學校名稱等),減少成為潛在受害者的機會。另外在發布內容前思考可能的影響,拒絕分享具有性暗示的內容,降低違法風險。
  2. 情感與社交技能發展:學習如何正確識別情感,建立與維護健康的人際界限,並練習明確拒絕的技巧。
  3. 有效應對數位性暴力:遭遇數位性暴力時懂得保存證據、停止與加害者的互動、舉報不當行為,並尋求可信任的成人協助。

家長與教育者的角色

    為了有效防範青少年數位性暴力,家長和教育者應該提供必要的教育,包括數位安全意識的培養、情感與社交技能的發展,以及如何正確應對網絡欺凌和騷擾事件,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提供教育與宣導:教育青少年有關數位性暴力的定義與後果,幫助他們理解這種行為的嚴重性及其對受害者的影響。
  2. 規範使用數位設備:制定合理的數位設備使用規範,指導青少年安全上網,例如限制不當內容的接觸、避免過度分享個人資訊等。
  3. 促進媒體識讀能力:培養青少年的媒體識讀能力,使他們能夠批判性地分析和評估網路內容,識別潛在的危險和不當行為。
  4. 示範正確的行為:家長和教育者應以身作則,展示如何在數位環境中進行尊重和負責任的互動,成為青少年的榜樣。
  5. 建立安全的溝通環境:鼓勵青少年與家長和教育者進行開放的對話,讓他們感受到不被指責、不被評論,可以安全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困擾,並尋求幫助。
  6. 提供資源與支持:提供相關的資源和支持,轉介衛福部委辦的「性影像處理中心」,可有效協助移除、下架未經同意散布之性影像,以及心理輔導和法律諮詢等,幫助青少年及其家長在遭遇數位性暴力時能夠有效應對。
  7. 知識更新:持續了解青少年使用的平台與最新數位風險,主動學習相關知識,跟上數位趨勢。

結論

    數位性暴力造成的傷害重大,是一個複雜且嚴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對於青少年來說,透過了解數位性暴力的形式、學習批判、分析相關新聞案例、認識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的脆弱性,並實施有效的防範策略和媒體識讀教育,建立友善的支持網絡,因此,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安全、健康成長的數位環境,避免青少年受到數位性暴力的侵害。

(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