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新聞報導對兒少讀者的影響:羶色腥圖片篇

  • 2014-12-26
  • 作者 / 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大眾傳播社第三組廖梓廷、黃心怡、蕭任甫、吳富

徵選主題

□福利保障權 □勞動保障權 □公平受教權

□社會參與權 □文化休閒權 ■健康發展權

課程主題

平面新聞報導對兒少讀者的影響---羶色腥圖片篇1

兒少權法之法條或權益

請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5條。新聞紙不得刊載下列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內容。但引用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公開之文書而為適當之處理者,不在此限:一、過度描述(繪)強制性交、猥褻、自殺、施用毒品等行為細節之文字或圖片。二、過度描述(繪)血腥、色情細節之文字或圖片。為認定前項內容,報業商業同業公會應訂定防止新聞紙刊載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內容之自律規範及審議機制,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新聞紙業者經舉發有違反第一項之情事者,報業商業同業公會應於三個月內,依據前項自律規範及審議機制處置。必要時,得延長一個月。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應邀請報業商業同業公會代表、兒童及少年福利團體代表以及專家學者代表,依第二項備查之自律規範,共同審議認定之:

一、非屬報業商業同業公會會員之新聞紙業者經舉發有違反第一項之情事。

二、報業商業同業公會就前項案件逾期不處置。

三、報業商業同業公會就前項案件之處置結果,經新聞紙刊載之當事人、受處置之新聞紙業者或兒童及少年福利團體申訴。

教學對象

□6-12歲(國小學生)

■12-18歲(國高中職生)

時間安排

一堂課50分鐘

課程目標

透過報紙導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辨識新聞文本中有關羶色腥照片應用可能造成兒少讀者哪些身心不良影響

理念核心

1檢討含有血腥、暴力或不雅照片的新聞報導此類報導對兒少讀者的影響

實施方式

步驟一、課程講解,約10分鐘

步驟二、情境講解,以及講解羶色腥照片可能造成讀者的影響有哪些,約5-8分鐘

步驟三、進行分組,以方便討論,約2分鐘

步驟四、請學生閱讀相關報導(台灣四大報紙本或動新聞),並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相關法條討論,討論該則新聞違反了那些法條,以及我們接下來可以怎麼做,例如申訴。講師不定時觀看學生討論情形,約15分鐘。

步驟五、各組學生上台分享討論的心得,每組一位同學進行該組的紀錄,約10分鐘

步驟六、講師回饋,約5分鐘

教案內容

一、情境故事設計:

  許多人都有看報紙的習慣,且常將報紙至於家中隨手可得的地方,今年剛升上國中一年級的小信某天在某份報刊看到一篇有關於某個男生和友人打賭賭輸,而生吞活金魚的相關報導,充滿好奇心的小信不自覺就深入閱讀這篇報導,沒想到報紙上的照片竟然沒有打馬賽克,且照片清晰可以看見男子吞下活金魚的畫面,年紀還小的小信還上網搜尋這段生吞活金魚的影片。

   隔天小信到學校跟同學分享他從這份報紙所獲得的資訊,其中小信的好朋友小獸是個頑皮的孩子,他聽到小信說這篇新聞竟有了一個想法,他要活生生的解剖金魚並說服小信加入解剖行列,原本小信不願意,他認為這十分慘忍,不是為了研究只是因為好奇心就殘害金魚的生命,但小獸卻說報紙上都敢不用馬賽克刊登了,不就代表說這種行為一點都不會怎麼樣嗎?小信聽完小獸這一段話頗為認同就答應一起解剖。

    過了幾天小信和小獸就買了金魚帶到學校解剖,他們自認這是一件有實驗性的事,經過解剖他們可以知道到底金魚解剖後跟報導的照片是不是一樣,正要解剖時沒想到老師看到他們的行為,立刻制止並當著全班的面說這是一件很慘忍的事,經過詢問後知道他們是因為讀報引發好奇而做出這項模仿的行為,因此老師帶領同學一起討論媒體新聞報導會對兒少閱聽人發生何種影響,又可以如何改善這種情況!

二、參考新聞與新聞分析:

1.參考新聞範例:2013年2月8日〈男生吃金魚 喀啦喀啦爽嗑「太噁」〉,《蘋果日報》與〈噁 男賭輸 生吞活金魚〉,《蘋果日報》

 

 

 

2.說明:

(一)2月8日〈噁 男賭輸 生吞活金魚 網路打濫梗 挨轟「乾脆吃大便」〉,新聞主題本身內容即不具正向意義,而新聞標題又卻以網友情緒性評判「乾脆吃大便」做為副標題;而〈男生吃金魚 喀啦喀啦爽嗑「太噁」〉標題則以狀聲詞描繪男生吞活魚的咀嚼狀態,這兩則新聞標題毫無具正面意義,又可能有誤導閱聽人價值觀(尤其對價值觀正在發育的兒少讀者有不良影響)之疑。

(二)本新聞兩張翻攝畫面,具有食魚過程的連續動作示範。而在動新聞的影片0:26起則出現號稱「猛哥」網友拿著被剖開後金魚的半身往嘴裡吞,從00:44至01:14,長達30秒的食魚畫面幾乎全真實記錄,其畫面相當驚悚,也並未有「不良行為,請勿模仿」之標語在旁警示。這些蘋果日報食魚翻拍畫面、動新聞食魚影片必須在過程中打馬賽克,並要有「不良行為,請勿模仿」之警語。經過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申訴後,該影片在相關部分已進行馬賽克處理。

(三)內文的「專家認為,這類設定遊戲者盼引人注意,『不管輸或贏都已是贏家』。」似乎給予這整個過程行為給予某種「肯定」的意味。此報導之結論並未透過社會工作者、網路行為觀察者或心理師訪談角度等進一步完整討論,僅停留在網友的情緒性評價,以及一位家醫科醫師、減壓門診醫師的看法,建議採訪更多元的專家學者以平衡報導。

三、Q&A時間:

Q1.讀者若遇到類似這則報導時該如何申訴與因應?

A:在閱讀報紙中遇到上述狀況,可向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的「兒少新聞自律委員會」

(網址:http://www.newspaper.org.tw/p4-1.asp?processID=88)申訴,或是向台少盟的「兒少新聞妙捕手」

網站(http://www.newscatcher.org.tw)進行檢舉,會有專人聯繫協助處理。

Q2.台灣有那些社會民間團體長期有在關注媒體自律與兒少新聞監看的工作?

A:一、2005年由於換照爭議,該年8月8日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等60多團體舉行記者會,宣佈組成「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聯盟呼籲電視換照審議,都應以媒體與公民社會對話協商後所訂 定的自律公約為主要依據。唯有透過公民對話,才能有效結合公民監督與媒體自律,使媒體真正擔負起民主發展的重要責任。之後聯盟與「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STBA)」合作,推動形成「新聞諮詢委員會」,成為媒體與公民團體定期溝通與推動新聞自律之平台。2010年起公民媒改聯盟將秘書處移轉至台少盟。

二、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與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合作的「兒少新聞妙捕手」網站維運案:

   近年來由於兒少福利保護法令快速發展,新聞媒體在市場機制運作下,容易針對性侵害、偏差行為、自殺、意外事故等兒少新聞案件進行侵入式報導,或以模擬圖片詳述犯罪及加害過程,易造成當事人二度傷害,引發兒少新聞採訪倫理報導界線的爭議。

   2004年起,台少盟等關心兒少閱聽權益之民間團體進行兒少新聞報導監看行動,並開始頒發「金芭樂獎」給易侵害兒少隱私權益之平面媒體。2006年台少盟與新聞主管機關合作成立「兒少新聞妙捕手網站」,以監督兒少新聞報導為出發點,提供一網站平台供各界參與監督兒少新聞、進行媒體識讀教育。2010年起,妙捕手開始進入大專院校、高中社團進行媒體識讀教育宣導。截至2013下半年為止,合作對象已有台大資管系、台大哲學系、暨南大學社工系、國北商財金系與財稅系、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大傳社、新北市立三民高中大傳社、新北市立樹林高中國中部等校,除敬邀師生共同加入新聞監看志工行列外,並預計擬定媒體識讀專屬教案,以供學校師生與民眾順利掌握解「毒」新聞之規則。

參考資源
(補充教材、引用資料來源、小提醒…)

一、四大報相關新聞報導文本(《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與《聯合報》)與動新聞。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手冊。

三、「兒少新聞妙捕手」官方網站:http://www.newscatcher.org.tw/

四、「兒少權益新法教育宣導」官方網站:http://www.兒少權法e點通.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