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引導價值判斷_具負面標籤、歧視等社會刻板印象: 蘋論:隨機殺人的精神病態

  • 報紙刊登日期:2016-03-29
點圖放大
事件摘要

(以下引述全文)


蘋論:隨機殺人的精神病態

內湖隨機殺女童案震驚社會,雖不致到達人人自危的程度,但從鄭捷案以來,無動機殺人已成為可能在任何角落發生的事。

對精神病知識不足

隨機殺人在以前不可思議,沒有人毫無理由地殺害素無淵源的陌生人。根據人類基本理性,人不會無故殺人,但戰爭中屠殺無辜百姓的事件自古以來多不勝數;現在的恐怖攻擊也是屠殺無辜之人。或說戰爭、恐攻有其各種原因,但屠殺無辜民眾仍然在理性上難以自圓其說。

兇手固然與被害女童無冤無仇,但他的精神狀況構成了他逞兇的內在邏輯,並非沒有原因。這麼多精神病患走在路上,有如移動的炸彈,怎不令人恐懼。

這樣的案例告訴我們5件事:

1、政府對精神病的防治從未用心,社會也缺乏矯治精神病患的機制,精神科醫師太少,也不受重視。兇手絕非突然發瘋,應該在之前就有線索,或言語怪異,或行動反常,旁邊的人可能都知道,但也懶得自找麻煩,就隨他四處行走。

2、對精神病患的兇手沒有追蹤研究,以至於不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任由他們失控再說。進步國家對精神病罪犯,特別是隨機殺人者,都有學者專家進入監獄或療養院進行深度訪談與研究,找出他們犯罪的背後因素,作為對潛在危險病患的預警處理SOP。

3、法律對這類殺人案的規範不夠精細,很多罪犯可以藉精神病為理由逃過法律的懲罰,而讓受害人家屬悲憤難平。

4、從學校到社會,對精神病的教育與知識不是太差就是不足,以致無法判斷言行奇怪的人是否正常。

5、家人總認為有精神病患的家人是很丟臉的事,通常不帶去看醫生,也不願面對現實,以致病越來越重,一遇刺激便發作而不可收拾。

顯現國家無知輕忽

此案再度顯現出從家庭、學校、社會、法律到國家多麼輕忽精神病的現象,也多麼無知。研究報告指出,精神病患的比率逐年成長,意謂著我們每個人遭到隨機攻擊的機率也越來越大。

新聞識讀

標題:「隨機殺人的精神病態」標籤化具精神疾患病史者

內文:

1.  「內湖隨機殺女童案震驚社會,雖不致到達人人自危的程度,但從鄭捷案以來,無動機殺人已成為可能在任何角落發生的事。」

識讀:無動機殺人,並非正確的描述。

2.  「兇手固然與被害女童無冤無仇,但他的精神狀況構成了他逞兇的內在邏輯,並非沒有原因。這麼多精神病患走在路上,有如移動的炸彈,怎不令人恐懼。」

識讀:整段敘述將精神疾患者標籤化為隨機殺人之危險群,並汙名化為移動炸彈,煽動社會大眾對精神疾患者的恐懼。

3.  「政府對精神病的防治從未用心,社會也缺乏矯治精神病患的機制……對精神病患的兇手沒有追蹤研究,以至於不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任由他們失控再說。進步國家對精神病罪犯,特別是隨機殺人者,都有學者專家進入監獄或療養院進行深度訪談與研究,找出他們犯罪的背後因素,作為對潛在危險病患的預警處理SOP。」

識讀:這段敘述將隨機殺人事件歸咎於精神疾患者,而且鼓勵國家擴權將精神疾患者標定為高危險群。媒體對於權力濫用的不敏感,自失監督國家權力的責任,反成國家擴權幫兇。

4.  「家人總認為有精神病患的家人是很丟臉的事,通常不帶去看醫生,也不願面對現實,以致病越來越重,一遇刺激便發作而不可收拾。」

識讀:(1)   這段敘述將精神疾患的社會支持系統責任歸咎於家屬與個人,並且僅憑主觀印象概括描述所有不同精神疾患者的疾患歷程,視之為線性發展歷程﹔(2)更間接將隨機殺人事件發生的責任錯誤歸因於精神疾患者及其家屬的不願治療﹔(3)蘋論這段充滿偏見與錯誤的描述,煽惑社會大眾對精神疾患的恐懼,才是可能導致精神疾患者遭受社會排斥且不願就醫的原因。

5. 「此案再度顯現出從家庭、學校、社會、法律到國家多麼輕忽精神病的現象,也多麼無知。研究報告指出,精神病患的比率逐年成長,意謂著我們每個人遭到隨機攻擊的機率也越來越大。 」

識讀:此段描述沒有引用任何的資料來源,假科學之名行過度推論之實,突顯出撰文者自身對於精神疾患的無知與媒體公器不謹慎求證的態度。「精神病」並非正確的用辭與概念,應以「精神疾患」(mental disorders)稱呼,因為在實證醫學的體系中,除了器質性精神疾患之外,大多數精神症狀/疾患無法找到解剖學證據,因此無法被定義為「疾病(disease)」。

蘋果日報為國內大報,極具社會影響力,不應做出標籤化精神疾患者、不謹慎求證、為國家濫權背書、煽惑社會大眾對精神疾患者恐懼、未引用來源的假科學報導與社論。蘋果日報應有身為媒體公器的自覺,應該即刻撤下該篇充斥偏見與錯誤的社論、以等篇幅重寫評論並說明該則蘋論問題,並就汙名化精神障礙疾患者公開嚴正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