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引導價值判斷_未審先判、違反無罪推定原則: 一家三口遊花蓮!媽媽遭女兒牆砸死 目擊者還原情況

  • 報紙刊登日期:2024-08-01
點圖放大
事件摘要

強颱凱米造成花蓮風強雨驟,美崙一棟鐵皮加蓋的建築,頂樓鐵皮被吹落,連帶掃落女兒牆,當下大片牆面磚塊砸中停放路邊的轎車,造成原先出遊的一家三口一死一傷,其中45歲的媽媽,與7歲兒子坐在後座,媽媽當場沒有生命跡象,送醫搶救不治,兒子則昏迷急救中。

新聞識讀

1. 報導內容查證不足

新聞標題及內文中提到「一家三口遊花蓮」,但並未提供具體事實或證據支持這一家人前往花蓮的真正原因是「出遊」。這種未經查證的推測性描述,不僅不符合新聞專業精神,也可能影響閱聽人對事件背景的理解。例如,這一家人可能是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到達花蓮,與「出遊」毫無關係。

這種做法容易引發讀者情緒化的聯想,例如對事故本身的不必要責備(如「颱風天為什麼要出遊」),甚至對受害家庭的責備。根據《新聞自律綱要》的基本原則,媒體應確保所有資訊經過嚴謹查證,避免傳遞錯誤訊息或誤導閱聽人。


2. 使用情緒化語言

標題中的「媽媽遭女兒牆砸死」具有強烈的情緒化色彩,將焦點集中在悲劇的具體畫面上,而非事故原因與改善空間。這種描述方式容易引起讀者對事件的憤怒或同情情緒,但忽略了新聞應該引導公眾思考更深層的社會與安全問題。例如,這起事件是否涉及違規建築、鐵皮結構管理不善,或者是否存在颱風防災措施不足等。


3. 欠缺對受害家庭的尊重

未經查證就宣稱一家人是「出遊」,對於仍在悲痛中的家屬來說,可能是一種不必要的傷害。這樣的描述不僅與事實可能有出入,還可能讓家屬感到被媒體「消費」。此外,內文中詳細描述了事故情節(如「牆砸死」「1歲嬰飛出」),可能對尚存的受害者或其家屬造成持續的心理壓力。


4. 缺乏系統性討論與改進建議

報導中僅僅聚焦於事故的發生過程,卻未深入探討事故的結構性原因,例如鐵皮加蓋是否符合安全規範、相關建築物是否通過檢驗、地方政府對此類建築的監管是否到位等。媒體應利用此機會,深入探討如何改善災害應對與建築物管理,避免類似悲劇重演。


改進建議

  1. 避免推測與誤導性表述:
    建議在事實查證後再進行描述,避免使用「出遊」這樣未經確認的詞語。標題可改為:「花蓮颱風導致建築物倒塌,一家三口遇難」,以保持中立,聚焦事故本身,而非未經證實的背景。

  2. 增加事實背景與專家觀點:
    新聞應更多著眼於鐵皮結構安全管理和颱風期間的防災措施,並邀請專家提供建議。例如,是否應加強鐵皮加蓋的法規管理?地方政府是否有定期檢查相關建築的機制?

  3. 關注受害者的心理支持:
    針對事故中的生還者(尤其是兒童),媒體應增加對心理支持的報導,探討如何提供適當的輔導與協助,而非一味聚焦於事故的悲劇性。

  4. 遵循國際媒體報導標準: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第24號一般性意見書,媒體在涉及兒少時,應避免情緒化和過度細節的描述,並注重報導對兒少心理健康的可能影響。


總結

這篇報導在使用語言和事實查證上存在明顯不足,未經確認的「出遊」描述與情緒化的表述,可能對受害者家屬和閱聽人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與心理壓力。媒體應該秉持更高的專業性,在報導此類事件時,注重事實的完整性與準確性,避免消費悲劇,並聚焦於問題的結構性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