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侵犯當事人、關係人之隱私及暴露應保密資料: 在薑母鴨店賣雞蛋捲的小女孩!姊姊首次收到小費崩潰大哭

  • 報紙刊登日期:2024-10-15
點圖放大
事件摘要

進一步追蹤,這兩個賣雞蛋捲的小女孩,家裡一共有五個兄弟姊妹,媽媽為了「過敏兒」老三才開始自學烘焙,幾年前開始賣雞蛋捲,後來小孩也會跟著他們去賣雞蛋捲,但大女兒在第一次收到小費時崩潰大哭,因為當時她認為,自己不是在乞討,為什麼客人還要多給她錢。
雞蛋捲出爐後,裝袋上班囉。周末假日,20歲大哥和18歲二姊帶著到住家附近運動中心內擺攤,雞蛋捲這一家爸媽生了五個小孩,媽媽會愛上烘焙,是因為第三個孩子,也就是民眾在薑母鴨店拍到的小姊姊,對很多食物過敏。

賣雞蛋捲的小女孩媽媽:「她是有異位性皮膚炎而且非常嚴重 嚴重到她的骨骼年紀會比正常她實際年紀小 她很羨慕姐姐哥哥可以吃外食 可以吃巧克力 那是每個小朋友的夢想吧我才下去研究 我怎樣可以做到她能吃的東西。」

為了讓孩子的願望成真,媽媽自學烘焙,食材必須避開過敏原。
賣雞蛋捲的小女孩媽媽:「東西要非常非常之單純。」
 
但一開始沒賣雞蛋捲,是因為丈夫想吃小時候那個,撒上砂糖的蛋糕,才在懷第五胎時,開始嘗試製作與銷售。後來不少消費者變主顧,他們開拓銷售地點,孩子們也想跟著一起去賣媽媽的雞蛋捲。

賣雞蛋捲的小女孩媽媽:「很棒啊我們都一起成長,是小朋友帶著我們父母一起成長的,因為他們總是有不一樣的火花。」

從朋友家的薑母鴨店開始,到市場或園遊會地點等等都有他們足跡,但老二,一開始賣雞蛋捲時,卻因為客人給的小費,哭到崩潰。

賣雞蛋捲的小女孩媽媽:「(她覺得)你就直接給我那一盒蛋糕的價格就可以了,她無法接受『我們是要賣你東西』,但是我怎麼變成我在乞討?她回家真是哭到爆炸,我就說其實人家只是好心看妳辛苦,那個小費是正常的,你感恩就好了。」

老闆娘說,自學烘焙將近十年,到賣這一塊雞蛋捲,他們像烏龜慢慢走,廚房裡的一個小烤箱,做出來的雞蛋捲,不單單只是要賺錢,相信也會有客人吃到這一味,會有更多沉澱、與愛等不同的想法出現。

新聞識讀

1. 直接暴露居住地資訊,違反隱私保護

這篇報導中,記者在內文中放上了案家的地圖位置,這是一個非常不必要且危險的做法,雖然有部分遮避難仍然容易被不肖人士掌握其住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9條明確規定,媒體不得揭露足以識別兒少身份的資訊,而住所地點的部分公開,恐怕違反此規範。

這樣的行為可能導致兩個問題:

  1. 安全風險升高: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可能因此暴露在騷擾或安全威脅之中。
  2. 二次傷害:家庭本來只是過著正常的生活,卻因媒體的過度曝光,可能引來過多的外界干擾,對兒少的心理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2. 忽視小女孩的感受,營造不必要的「可憐人」敘事

內文反覆提到小女孩「賣雞蛋捲」和「姊姊崩潰大哭」,甚至將其塑造成一個需要幫助的「可憐人」。但根據報導,小女孩明確表示,她「不喜歡別人施捨」,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這一聲明反映出她的自尊和獨立性。

然而,整篇報導的基調卻完全忽略了這一點,仍以悲情敘事為主,給閱聽人一種「這家人需要救濟」的印象,這與小女孩的真實需求不符。


3. 缺乏建設性視角

該報導大量聚焦於小女孩和家庭的困境,卻缺乏討論更深層的社會問題,例如:

  • 小型家庭經濟活動的支持政策是否足夠?
  • 如何為類似家庭提供教育或資源的輔助?
  • 大眾應該如何以尊重的方式支持兒少的努力?

如果報導能轉向更具建設性的議題,而非簡單地描述悲情故事,將更有助於改善社會對此類事件的理解。


改進建議

  1. 去除Google Map位置信息:
    這類敏感信息完全不必要,應立即刪除,避免對當事家庭造成潛在的安全風險和騷擾。

  2. 尊重小女孩的自尊與需求:
    報導應更多聚焦在小女孩的努力精神和家庭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避免刻意塑造「可憐人」的形象。比如,可以強調小女孩的堅韌,或她對未來的期待。

  3. 增加討論社會背景的深度:
    媒體可以藉此機會討論更多社會層面的議題,比如對家庭小型經濟的支持政策、教育資源的公平性等,提升報導的深度與公共價值。


總結

這篇報導不僅暴露了兒少的居住地,對家庭造成安全風險,還忽略了當事人的真實感受,強調悲情敘事,間接削弱了小女孩努力的積極意義。媒體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態度進行報導,避免過度情緒化,並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事件背後的社會問題,以實現更有建設性的公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