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聳動誇大: iPhone靠5步驟「秒變竊聽器」!離15公尺都能用

  • 報紙刊登日期:2024-12-06
點圖放大
事件摘要

由蘋果所推出的iPhone,長年來一直是國人愛用的手機品牌,認為系統使用起來較為流暢,且隨著每代更新,其中功能也不斷地更新。對此,在IG有著10.8萬追蹤IG粉專《倫敦印象》就點出iPhone內建的「1功能」竟可以拿來當成監聽設備,且就算相隔15公尺,依舊仍在有效範圍內,直喊「原來iPhone有這麼可怕的功能」。

新聞識讀

1. 標題用詞誇大,可能引發讀者誤解

標題中使用「秒變竊聽器」等詞語,過度強調該功能的負面用途,可能引發讀者對iPhone功能的誤解。實際上,「即時聆聽」功能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協助聽力受損者,並非用於非法竊聽。媒體在報導此類技術功能時,應避免使用誇大或誤導性的語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誤解。


2. 未強調功能的正當用途,可能導致讀者忽視其原本目的

報導主要聚焦於該功能可能被濫用的情況,卻未充分說明其設計初衷是為了協助聽力受損者。這可能導致讀者忽視該功能的正當用途,甚至對其產生負面印象。媒體在報導此類功能時,應平衡描述其正當用途與可能的濫用情況,提供全面的資訊。


3. 缺乏對濫用該功能的法律與道德層面探討

報導指出該功能可能被濫用為竊聽工具,但未進一步探討此類行為的法律與道德問題。非法竊聽涉及隱私權和法律責任,媒體應在報導中強調遵守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提醒讀者勿將該功能用於非法目的。


改進建議

  1. 標題應避免誇大或誤導性用詞:
    建議將標題修改為「iPhone內建『即時聆聽』功能,可協助聽力受損者」,以中立的語氣呈現事實,避免引發讀者誤解。

  2. 平衡報導功能的正當用途與可能的濫用情況:
    在報導中,應詳細說明該功能的設計目的和正當用途,同時提醒讀者避免濫用,提供全面的資訊。

  3. 強調遵守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報導中,應提醒讀者非法竊聽的法律和道德問題,強調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避免讀者將該功能用於非法目的。


總結

該報導在標題和內容上存在用詞誇大、未平衡描述功能用途以及缺乏法律與道德層面探討的問題。媒體在報導此類技術功能時,應保持中立,提供全面資訊,強調遵守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提升報導的專業性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