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引導價值判斷_具負面標籤、歧視等社會刻板印象: 夜市成格鬥場!國三生遇仇家竟撂父call人 狂踹爆頭15歲少年

  • 報紙刊登日期:2024-12-09
點圖放大
事件摘要

最離譜身教!台中市大雅夜市昨(8)日傳出有打架糾紛,一名15歲廖姓少年及其友人遭多名大人揪領子,肘擊爆頭,甚至多次出腳狂踹頭部,出手凶狠,讓一旁民眾看傻眼。警方獲報之後趕往現場,清查才發現竟是因一名14歲李姓國三生因與廖男友人先前有過嫌隙,雙方在夜市狹路相逢,結果李男竟打電話叫父親帶人來助陣,一票大人到場沒有幫助調解,反而拉住廖姓少年狂揍,根本是最壞身教,下場就是全都帶回派出所,訊後移送的地檢偵辦。
 

大雅分局表示,昨晚獲報在大雅區大雅夜市有打架糾紛,立即派遣線上巡邏警網及偵查隊等快打警力到場處置。經調查,是因為張姓少年先前就因不滿李姓少年踢他機車,雙方有嫌隙,張姓少年與友人廖姓少年等6人在逛大雅夜市時,碰巧遇到李姓少年,結果雙方發生口角。
 
大雅分局呼籲,如有私人糾紛應詢法律正當管道解決,對於任何形式之暴力行為絕對從速從嚴究辦,依法嚴懲,以維護社會秩序。
新聞識讀

1. 標題使用誇張與聳動語言

標題使用「夜市成格鬥場」、「狂踹爆頭」等詞語,過於情緒化,可能讓讀者專注於暴力情節,而忽視事件的社會背景或原因。這類誇張措辭不僅可能引發讀者的不安和負面情緒,還會加深對未成年人的刻板印象,如「問題學生」或「易暴力」。建議將標題修改為「台中夜市發生未成年暴力事件,警方介入調查」,以中立語氣呈現事件,避免過度渲染暴力情節。


2. 過度詳細描述暴力行為,可能產生負面示範效果

報導中提及「肘擊爆頭」、「多次出腳狂踹頭部」等,這些過度細節化的描述可能對年輕讀者造成不良示範。未成年人可能因新聞內容模仿這些暴力行為,或對暴力行為的後果認知不足,產生不健康的價值觀。


3. 未充分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

報導中提到當事人年齡、姓氏,以及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雖未直接公開姓名,但提供的資訊可能讓相關人士輕易推測出當事人身份,建議報導時應避免提及具體年齡、地點及其他可能識別未成年人的細節,改以更廣泛的描述呈現事件背景。


4. 缺乏事件背景與深層討論

報導主要聚焦於事件經過與暴力情節,卻未深入探討事件背後的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系統或情緒管理問題。例如,家長介入暴力行為的角色與責任應是報導可以延伸的重點,從而引導讀者反思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建議報導應引入專家觀點,例如心理學家或社工的分析,探討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原因,並提供相關的預防措施與解決建議。


5. 煽動性語言加深對特定群體的負面印象

使用「撂父call人」等語句,可能強化對某些青少年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讓公眾認為該群體普遍存在暴力傾向。這對青少年的社會形象是不公平的,也可能引發更大的社會對立。建議媒體在報導此類事件時,應避免使用過於負面的標籤化語言,並更多關注事件的多層面影響,例如青少年在壓力下的情緒管理問題及如何介入家庭教育。


改進建議匯總

  1. 標題中立化: 避免使用誇張和情緒化語言,應聚焦於事件的本質,如「夜市發生未成年暴力衝突,警方調查中」。
  2. 簡化暴力細節: 避免對暴力過程進行過度描寫,強調事件結果與社會影響。
  3. 保護隱私: 去除具體地點、姓名縮寫等細節,確保未成年人的身份不會被輕易識別。
  4. 引入專業分析: 增加對事件背景與原因的討論,例如青少年教育、家庭支持及心理健康等。
  5. 避免負面標籤: 報導中應避免使用可能引發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語言,推動更理性與建設性的公共討論。

總結

該新聞報導在標題用詞、隱私保護、暴力細節描寫以及事件深度探討上存在不足。媒體在報導涉及未成年人的事件時,應注重隱私保護,避免煽動性語言,並透過專業觀點引導讀者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提升報導的公正性與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