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引導價值判斷_具負面標籤、歧視等社會刻板印象: 隆孕肚 師長不察 少女在校驚產嬰
- 報紙刊登日期:2012-04-26
事件摘要
一名疑遭長輩性侵的國一少女,腹痛在校如廁時,竟產下一名女嬰,並自行扯斷臍帶,師長聽到嬰兒哭聲趕往察看,急忙將母女送醫,所幸均安。
新聞識讀
【標題與新聞內容不符】
在詳細閱讀內文前,根據標題的「隆孕肚 師長不察」,大概會認為師長疏於關心,但是瀏覽完整篇報導,可得知學校方面有注意到少女的身體狀況並詢問過,只是少女否認加上懷孕跡象不明顯等種種因素,才沒能及時幫助少女,畢竟校方也不能用強制性的方法去證實是否懷孕。因此,標題把矛頭都指向校方,著實不妥。
【未達成平衡性報導及公平處理議題】
綜觀全文,大都針對著教育環節,也就可能讓社會大眾模糊了焦點,變成大家都指責學校沒能及時發現少女的痛苦,忽略了少女為什麼會痛苦的根本原因。的確,如果校方及早注意到,就可以提供幫助,讓少女不必一人獨自煎熬,但是,傷害也已是少女的心中不可磨滅的事實。所以,治標不如治本,報導不該單方面只苛責校方的警覺性不夠,況且,身為少女的親屬,理當有責關心留意,卻也沒有注意到異樣,而讓少女在校產子,已是失責之處,但報導偏頗於校方過失,而未達平衡性報導。 |
再者,報導引用專家所言,指出「教育只顧升學」和「師長與孩子間未建立足夠的信任感」等原因,才會讓少女不敢據實以告,似乎都把錯歸咎於教育,而顯得不客觀。據報導所知,師長和校方是有釋出善意,關心身體狀況和提供工讀機會,並不是只顧升學,所以,不敢說也有可能是心理因素,怕說出來會遭受到異樣的眼光看待,尤其在青春期的階段,會顧慮到同儕間的看法,更或者是被加害人威脅不能說,進而對外否認。若校方能多一點關心確實是好事,或許可以卸下學生心防向外求助,但也有可能讓學生處於進退兩難的狀態,造成更大的遺憾,所以,處理方法應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