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改盟十周年記者會」反思香港媒體

  • 2015-06-12

從「媒改盟十周年記者會」反思香港媒體

文/ 台少盟實習生 李思彤

是次記者會先由媒改盟召集人葉大華發言並說明聯盟十年來的重要貢獻 -- 參與及推動建立了台灣各種新聞媒體自律機制,以及落實媒體問責制度。她同時也提及到媒改盟成立的初衷,是「希望透過推動相關自律機制落實新聞報導自律」。通過多元化的申訴管通及審議,以及多元的公民參與,去「發揮防腐劑或安全閥的功能」,從而避免報導的品質日漸崩壞。

從是次記者會中,我大概得知台灣有什麼媒體自律的機制。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台灣擁有紙媒新聞自律機制,而這居然是蘋果日報的自律委員會。(後文會提及香港蘋果日報的不良報導手法)。除此之外,我了解到台灣同時也面對新媒體的衝激。網絡即時新聞文化的流行令到新聞從業者要為搶點擊率而不惜利用誇張的標題去吸引讀者目光;為應付大量的供稿需求而缺乏查證甚至重新報導舊新聞,令到新聞質素下降等等的問題。此外,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等組織提及媒性報導性別或性別暴力新聞中的問題手法,及報導時帶有性別歧視言論的問題。

同樣的問題在香港也有出現。網絡新聞中加入腥羶色、暴力等元素去吸引讀者點進去已是屢見不鮮。香港蘋果日報的動新聞就是一個例子 -- 在報導新聞時,畫面配以誇張及戲劇化的模擬動畫,再配上語氣誇張的廣東話口語。如今天香港動新聞的其中一段新聞片「偷影鳳姐出浴 福建男:唔知影裸照犯法」(「鳳姐」在廣東話意指性工作者),片段中有播到性工作者被偷拍裸照的模擬情景,甚至有模擬性工作者被搶劫及被吃「霸王餐」(相關動新聞連結: http://hk.dv.nextmedia.com/actionnews/local/20150610/19178984/20071938)。此類的新聞不但是在利用腥羶色元素作賣點,更是在消費女性。

然而,相比起台灣,香港嚴重缺乏相關的自律機制。雖然有一些相關的政府機構如通訊事務管理局、淫褻物品審裁處等,但監管範圍不一及常被指審查標淮不一。如淫褻物品審裁處曾因大衛像的相片裸露下體屬不雅而評定為二類不雅物品,觸發市民對淫審處如何定義藝術品和不雅物品及它們的分別。香港相關的政府機關靠不住,而同時缺乏媒體業界的自律機制,這做成業界繼續用不良的報導手法去吸引讀者。

在台灣的相關團體在努力爭取媒體自律去解決網絡即時新聞的亂象和帶來的自律危機時,希望香港也能加把勁,改善媒體生態及推對媒體自律機制以提升媒體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