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改盟十周年記者會」反思
- 2015-06-12
「媒改盟十周年記者會」反思
文 / 台少盟實習生 梁樂同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會不同的媒體,從在捷運站派發的免費報紙,到在臉書上分享世界各地的奇聞趣事,媒體無處不在,亦確實地影響我們與別人交流的方式和對身邊的一切的看法。到底媒體的作用是什麼?他們在發揮影響力的同時,誰應該管理他們?聽過今天的媒改盟十周年記者會後,我對於現今媒體的影響有新看法。
說到媒體,很多人只會想到報紙,雜誌,電視等從小就陪伴我們的媒體,但隨着科技越來越普及,人們對於科技越來越依賴,科技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特別的位置,在討論媒體的功用和影響時,我們亦應把網路媒體列入討論範圍。而在本次的記者會中就特別提及網路新聞的「威力」和其缺乏監管的情況。為了迎合大眾需要,現時很多網路媒體都會製作即時新聞。由於是「即時」的新聞,報社往往會採取「先報導後求證」的手段,務求搶在競爭對手前發佈新聞,吸引讀者關注。為了在各種新聞中「脫穎而出」,他們會用上極具渲染性的字眼和誇張失實的撮要作標題,導致出現標題與內文不符的情況。在香港的網路媒體也有類似的情況,為了吸引網民的注意,他們找出極具爭議性的新聞,用上煽動性的用詞,除了增加點擊率外,亦可知道網民的意向,再針對大部分網民的立場去作出後續報導,繼續引起網民爭論。我認為這樣的「新聞」已失去它的意義,因為不中立,帶偏見的報導又怎能向大眾傳遞真實,正確的訊息和資訊呢?假若是報紙或電視報導出現問題的話,也許讀者仍知道要向什麼部門投訴,但不論在台灣還是香港,政府對於網路媒體的監察不多,亦沒有一個確實的機構或部門負責監管網路報導,導致規管準則模糊,只能靠媒體自律。
有時候,讀者遇上他們認為不恰當的網路報導往往投訴無門,他們只能利用網路訴說自己的不滿。有些人可能會就此認為自己是無力的受害人,只能看着媒體繼續用言論自由等各種藉口來掩飾自己不顧報導真偽,只顧金錢利益的事實。然而,有別於大眾認為自己被媒體單方面影響,根據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解釋,每個人對自己身邊的事的看法都不一樣,他們透過語言,手勢,表情等象徵與其他人交流。而透過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們建立一套社區通用的信念系統,從而建立自己的社會和影響世界的建成。根據這理論,我們,作為讀者和社會的一分子,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影響報章報導的方式和內容。
要避免媒體淪為單純的賺錢機器,首先,政府需要與時並進,為網路媒體定下明確的準則與邊界,告訴他們怎樣的報導是可以,怎樣的報導是違法的。到底要怎樣才能喚起政府的關注呢?我們需要利用自己的力量,透過和身邊的人討論,請大家關注這問題,從而達成社會共識,再利用輿論的力量告訴政府立法的需要。第二,我們身為讀者亦應該利用自己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告訴媒體我們需要怎樣的報導。很多人口頭上雖然批評網路媒體做得不對,卻是「又要看,又要罵」,為新聞貢獻點擊率。媒體達到獲得話題性和點擊率的目的後,自然會再次作出同類的報導。作為消費者,假若我們不喜歡這樣的報導,我們應該以行動向媒體表明我們的喜好,不要點擊和閱讀那些我們認為寫得不好的新聞,支持那些用詞恰當,報導真實的新聞,並勸喻我們身邊的人以行動表達意見,從而形成一股力量去影響媒體。這樣子,即使沒有任何機制規管,媒體也會自律,寫出不失實,不煽動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