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場工作坊成果】模擬以「媒體識讀為主題」之兒少報告

  • 2022-09-28

yes說明:媒體識讀工作坊嘉義場次當日邀請現場參與兒少,以媒體識讀為主題,模擬CRC模式,撰寫兒少報告。當日成果報告及產出過程如下。

當日帶領者為熱吵民主協會-林乙心主任,透過審議民主方式產出兒少報告。

yes討論流程:

時間

討論主題

13:00-13:10

開場

13:10-14:10

小組一:當前兒少新聞/資訊露出的問題

14:10-14:30

小組報告

14:30-14:40

休息時間

14:40-15:00

投票:選出應優先處理的議題

15:00-16:00

小組二:兒少為主體的媒體環境

16:00-16:10

結語

 

第一階段討論:當前兒少新聞/資訊露出的問題

海報紀錄(兒少組):

結論整理:

  • 傳統媒體的新聞露出,強化或造成兒少負面標籤。
    1. 不加考慮負面標籤對兒少造成的影響。包含特地報導年齡、罔顧個資法的規定等。
    2. 報導當事人身分,往往造成加害者噤聲,而被害者過度曝光的問題,例如輔大性平事件。型塑色情形象而非暴力,少女被害害者的過度性化。
    3. 報導觀點單一,且為成人視角,以管理、要求服從的方式看待兒少或學生,此為權威遺毒的展現,例如學生爭取權益被當作吵鬧與亂源、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制服是為了讓學生專心讀書的必要規範等。另外,針對學生申訴維權的管道,參與者表示學校校內申訴速度太慢且效能不彰,經由教育部國教署的檢舉反而有效。
    4. 「考量最佳利益」的宣稱,是否考慮到未成年的真實權益?例如制服繡學號和姓名、第八節上課、早自修之必要討論等。
  • 傳統媒體具誇大、誤導、製造恐慌的新聞問題,此與自媒體、網紅的興起有關,傳統媒體報導須吸納自媒體和網紅的訊息才能「跟上時代」,避免觀眾族群限縮。傳統媒體報導的內容越來越多網紅和名嘴的評論,評論的比率甚至大過事件報導的本身,此現象容易造成帶風向,觀者與事件越來越遠的局面。
  • 承二,兒少基本上不看新聞,僅透過網紅平論、自媒體影片等接收訊息。兒少接收訊息呈現兩極狀態:極快的第一手訊息、直接的事件影片,甚至快過所有傳統媒體,例如抖音、車禍現場影片;否則則為討論度夠高的新聞,經由網紅評論而再製露出的訊息。參與者表示,夠刺激或與自身直接相關的訊息才會看,基本上不接觸任何傳統新聞媒體。

結論:相較於一般新聞,專題新聞反而能吸引兒少的關注。拼快、將網紅名人的評論當作傳統的新聞內容,對兒少族群欠缺吸引力(要比快永遠不夠快且不夠刺激),傳統的專題新聞反而更有機會與兒少對話。許多議題型的網紅如志祺七七,議題介紹具有一定深度且立場中立,能吸引兒少的專注力,這類議題型網紅的頻道內容與傳統的專題新聞有許多共通性。

------------------------------

第二階段討論:兒少為主體的媒體環境

投票選出優先處理的議題為以下兩者:

  1. 兒少不看新聞的現象因應
  2. 新聞媒體的誇大、誤導和偏頗

結論整理:

議題:兒少不看新聞的現象如何因應

一、原因:

  1. 新聞刺激度不足。
  2. 須與自身相關才會想要看。
  3. 必須激起好奇的訊息才會看,例如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夠與同儕討論的主題等。
  4. 生活已經精疲力竭沒有力氣關心其他事,只能做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此可能意味著生活已充斥太多選擇和資訊。

二、此現象造成的問題:

  1. 網紅評論比重大於事件事實。
  2. 觀眾接收到的訊息可能不直接。
  3. 年輕人在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低。

三、解方與策略:

  1. 找到傳媒與新媒體的交集,例如專題新聞之於議題型的網紅頻道。
  2. 由學校提供新聞:例如課程設計邀請學生找新聞(課程讀物或考題)、班級刊物等
  3. 考量流行文化的公共性,著手新聞轉型,包含(1)平台:媒體經營IG、抖音等兒少常用的社群媒體和介面。(2)語言:減少文字的比重,改為影音、小短片等。(3)內容置入:在卡通中置入重要的議題。(4)頻率:新聞播出的次數下降,避免閱聽疲乏。
  4. 增加媒體識讀概念的普及性,加強兒少判讀新聞的能力,能辨別出正反意見。

四、其它主持觀察:

  1. 有參與者提到「自然演替法」,認為兒少可持續減少閱聽傳統新聞媒體,消極面對即可,透過時間更替造成傳統媒體的自然衰亡。但此作法在一定時間內無法達成,並且將會強化年輕人在傳媒影響力低、無法翻轉既定印象的處境。
  2. 本組參與者普遍對於時下的重大新聞非常陌生,例如四個青少年參與者僅有一位知道裴洛西是誰,其他普遍對於台海危機沒有感覺,覺得與自己無關,也認為一旦發生戰爭不需要抵抗、也不會想要透過自身力量改變現狀。